交匯點新聞實地探訪:
綠色建筑,擦亮“低碳環保”新名片
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綠色”成為工程建筑專題展上的一抹亮色。科技賦能、綠色環保的建筑節能技術頻頻亮相,也為未來城市建筑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相關資料圖)
如何助推建筑業“碳中和”,用碳達峰的理念進行新的建筑設計?現在,跟著《探“碳”美好時代》欄目組,一起來探秘吧——
城市里的木質森林
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1號地塊)項目社區服務中心
在南京江北新區,有這樣一棟三層建筑,摩登的外觀造型:一根根樹形木柱支撐著頂部,構成了一排“樹陣”。外部整體結構猶如鉆石切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棟高顏值吸睛建筑就是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1號地塊)項目社區服務中心,是我國首個木結構零碳建筑、首個零能耗建筑認證項目、首個直流微電網示范住區示范項目。
社區服務中心廣場
站在社區服務中心開闊的廣場上,目光所及之處,從一樓延伸至三樓,均采用了木質材料。建筑的設計語言緣起于“城市森林”,采用當代工程木材料和新的連接方式,既體現結構與自然材料的特點,又營造出了仿佛身處樹林之中的空間意向,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就是在全生命周期保持低能耗、環境友好并且健康宜居的高品質建筑。
社區服務中心一樓
為了從源頭減少對生態的影響,建筑注重低碳建材應用,可循環材料占比達到93.8%,據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祝侃介紹,“建造大樓的材料采用的是膠合木,它不光是零碳材料,它甚至是負碳材料。木材在生長過程會吸收二氧化碳,就能夠降低建筑隱含的碳排放。”從綠色建材到低碳建造,是一個系統又完整的過程。
環保“木屋”光伏發電
屋頂上的光伏玻璃
遠遠望去,建筑頂部三個斜屋頂形成人工山丘的形態,整個建筑仿佛一座屹立的“能量山”,在城市空間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項目采用與屋頂一體化的光伏系統設計,房屋頂上布置數百塊斜面光伏板,最大程度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實現了建筑運行過程中能源自給自足。
電力有兩種形式——交流電和直流電,與現在日常使用的交流電不同,光伏發電產生的是直流電。為了無損使用光伏能源,社區服務中心引入了直流微電網設計。
記者了解到,這是我國首個直流微電網示范項目,可以就地消納清潔能源,滿足照明、空調、通風等建筑本體的用電需求。相當于一個小型發配電系統,可以獨立于大電網運作,預計年發電量可達26.9萬度,減排二氧化碳7600噸,還可以給整個小區進行供電。
社區服務中心采用木結構+光伏發電系統,實現了整棟建筑零能耗及零碳排放,是中國第一棟裝配式木結構零碳建筑,也是江蘇省住建廳超低能耗被動式建筑項目。
據估算,社區服務中心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為2.3噸/m2,通過可再生能源可實現碳減排2.8噸/m2,可實現全生命周期凈零碳排放。
“零碳建筑”開源節流
仲夏時節,驕陽似火,走入木屋,瞬間清涼。但據祝侃透露,整個空間里只開了一層的空調。
不同于北方集中供暖地區和南方比較暖和的地區,南京處在一個夏熱冬冷的氣候區,祝侃表示,“如何兼顧隔熱和保溫是技術上的一個難點。”
建筑表面的垂直木格柵
這就不得不提到,打造“零耗能建筑”離不開的高性能建筑外圍護結構:建筑表皮選擇垂直木格柵實現立面遮陽;樓體采用三層中空玻璃,全玻璃幕墻結構;因為熱導系數比較低,夏天節能、隔熱能力和冬天室內保溫能力直線上升。
天窗系統
在春夏過渡季節,還有高性能的天窗系統,在采光、通風、遮陽、保溫等建筑環境需求間尋求合理的平衡。
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目標確立
采訪中,祝侃表示,“這棟建筑(社區服務中心)集成了很多前沿的技術,但這些技術并不是陽春白雪,也是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比如保溫系統,可以運用到民用建筑,提升住宅的保溫性能。”
據了解,2022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值得關注的是,《實施方案》特別提出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鄉村供氣、供暖、供電等方面的應用。
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目標的實現,需要廣大社會成員共同努力。采訪中,有關人士表示,“十四五”時期,江蘇省綠色建筑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盈青/文 楊曉瓏/制圖 王子杰 范宏瑞(實習)/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