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滄桑巨變,10年砥礪奮進。
【資料圖】
10年前,村民們靠著賣銀杏樹、葉、果來維持生計;
10年前,銀杏加工只是去殼、冷凍、分袋包裝,產品單一。
10年間,隨著江蘇邳州持續推動銀杏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讓銀杏得以升級“蝶變”。
素有“邳州銀杏甲天下”美譽的邳州以銀杏為主角,以旅游為主線,把“樹葉子”變成“金葉子”,不僅有“時光隧道”這個爆紅景點,還為當地百姓闖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創收路子。
從“賣產品”到“賣風景”的生態富民路
在邳州鐵富鎮姚莊村,連片的銀杏樹郁郁蔥蔥。從翠綠到金黃,每年周而復始的變化,是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銀杏的大量繁殖,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呵護了村民的健康,還成為了給村民帶來可觀經濟收入的“搖錢樹”,具有良好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近年來,隨著銀杏“時光隧道”旅游景點的打造,當地百姓的“生財之道”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今年64歲的姚莊村村民馮遵忠家種了5畝多銀杏樹,他回憶:“10年前,我們村家家戶戶幾乎靠著賣樹、賣葉、賣果維持生計,一年也就賺2萬多元。”
2016年,銀杏“時光隧道”作為特色旅游景點啟動改造,馮遵忠也在那一年在景區附近開了一家土特產店,自那以后,他不用奔波于各個集市吆喝賣貨,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紅小豆、銀杏等特產都能賣,銷量很不錯,一年能賺6萬多元。”
隨著旅游開發的推進,姚莊村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前些年,來銀杏“時光隧道”的游客量達到了300多萬人次,日益成熟的經營模式不僅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音,村集體也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經濟增收。
鐵富鎮姚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平介紹:“依托銀杏時光隧道,帶動了我們村包括周邊600多戶老百姓致富,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我們將乘勢而上,打造好時光隧道。目前,七彩親子游樂園正在建設,預計十一期間對外開放。”
近年來,邳州市依托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積極將綠色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歷經10年發展,邳州銀杏文化旅游景點已逐步形成了主題精品旅游路線,年接待游客由原來的100萬人次攀升至300萬人次,帶動農副產品銷售、餐飲住宿等服務性收入由原來的10億元增長至15億元,三產從業人數由1.2萬人增加至2萬人。
從“林下賦閑”到“林下經濟”的多樣探索
在推動轉型升級、促進一產向三產轉變之余,邳州還進一步加大種植模式的多樣化探索力度。陳樓鎮丁莊村依托銀杏林,帶領村民開展立體種植等新模式,進一步激活“林下經濟”。
丁莊村村民張玉梅家里有10畝多銀杏樹,在村里的引導下,自2020年起,她開始在銀杏樹下種起了松茸。看著銀杏樹林變成了“寶地”,張玉梅不禁喜上眉梢:“利用銀杏林套種松茸,種了七八畝,效益很好,一年能收入7萬多元,讓我們又有了增收‘新門道’。”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種植,銀杏樹下“八分蔭、二分陽”的生態條件十分適宜松茸的生長。截至目前,丁莊村松茸種植面積近80畝,并在逐步擴面推廣。
陳樓鎮丁莊村文書王廣玲介紹:“通過這兩年的帶動,很多村民對林下種植松茸十分認可。村民有的搞起種植,有的來地里打工,村內閑置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林下種植的多樣化嘗試,帶來的不僅是百姓增收,更是土地產出效益的增長。
在近10年的發展中,邳州在推廣林農、林菜、林果、林藥等林下種植模式基礎上,積極開展林菌、林下套種獨頭蒜等,林下種植面積也由2萬余畝增長至超3萬畝。
從“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轉型升級
為推動生態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優勢,邳州在銀杏深加工企業的招引力度和提質增效方面也做足了文章。在徐州銀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3條凍干生產線正在對收購來的銀杏果進行加工。
徐州銀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文杰介紹:“通過凍干技術,銀杏果的營養價值不流失,果形不改變,是目前較為先進的食品類加工工藝技術。”
落戶邳州十幾載,回憶起企業從最初到如今的成長歷程,范文杰不禁感慨萬千:“最早我們只是做粗加工,就是把銀杏果去殼、冷凍、分袋包裝,產品類別較單一。如今,公司產品有20多個品類,并出口到世界十幾個國家,年產值從開始的幾百萬元增長至現在的八千多萬元。”
2012年,徐州銀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其自主研發的開心銀杏仁也于同年上市;2015年,“三生友杏”獲評江蘇省著名商標;2016年,“三生友杏”開心銀杏仁成功進入高鐵、航空等特通配送渠道;2020年,企業凍干生產線正式投產運營。
企業創立之初,僅有20多名工人;10年間,企業已擁有100多名工人,年消耗銀杏果從300多噸增至2000多噸。從初始的粗加工到現今前沿技術的運用,企業的步步成長與發展,帶動的不僅是地方銀杏產業的發展,更是二產加工產業向精深領域的闊步前行。
范文杰表示:“接下來,我們會在原有產品基礎上,加強產品開發、產品創新,依托國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和相關政策紅利,讓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歷經十年發展,隨著加工工藝提升,邳州銀杏產品開發更趨多元化,從以銀杏葉提取物、銀杏茶、銀杏開心果等為主導的產品品類,形成了功能食品、保健品、生物制藥三大類50多個品種,年產值已超10億元,從業人數由2000余人增至3600人。
從“形態美”到“質感美”的優化改良
銀杏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如何讓邳州銀杏產業走得更好、走得更遠?這也是“中國銀杏鄉土專家”趙化友一直研究探索的課題。
今年71歲的趙化友是鐵富鎮宋莊村人。扎根基層20多年的他,致力于銀杏樹形改良和新品種研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研發出金葉銀杏、彩葉銀杏等新品種,在成功實現葉片改良的同時,對樹形塑造和市場價值提升也起到良好促進作用。
“新品種研發難度很大,必須一代一代地進行選優。10年前發現金葉銀杏品種的時候,我發現它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黃度’,但經不起夏季高溫。”回想起多年前發現金葉銀杏的那一刻,趙化友至今記憶猶新,“我采用雜交育種的方式選優,從市場價值來看,同樣12公分的銀杏,常規銀杏賣100多元一棵,金葉銀杏能賣到4800元一棵。”
為了讓金葉銀杏等新品種得到更多人的熟知與認可,趙化友還在鐵富鎮銀杏科技示范園打造了直播間。只要有時間,他就會通過網絡向大家介紹各色銀杏的性狀與知識。
趙化友表示:“我會不斷推陳出新,助力銀杏產業持續發展壯大,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想法。雖然花了很多心血,但我認為十分值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優勢的有效轉化、工藝技術的精益求精、助農增收的多樣探索,無不印證了邳州堅定不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決心,而作為邳州傳統產業的銀杏產業,也必將在此指引下,打造出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徑。
來源:邳州融媒
徐州廣電編輯: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