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連網】水上光伏發電上網,水下養魚養蝦賺錢,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圩豐鎮的洋橋200兆瓦漁光一體光伏發電項目區迎來了豐收季,27日首批捕獲對蝦5000多斤。
由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興建的灌云洋橋200兆瓦漁光一體光伏發電項目是全國首批、江蘇省單體規模最大的平價上網示范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8億元,占地3500畝,采取“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產業融合新模式。自2021年11月26日投產發電以來,目前上網電量已突破2.5億千瓦時。
據了解,漁光互補是指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光伏板下方水域進行魚蝦養殖,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蝦”的新模式。
在東海縣曲陽鎮協鑫光伏電力公司漁光互補項目區,近千畝魚塘建成了成片的太陽能發電設施,蔚為壯觀。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此舉不僅減少了對農業、工業和宅基地等土地資源的占用,還能在節省能源的同時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千萬不要小瞧這幾塊面板,它們不僅可以給魚塘的增氧機、水泵等設備供電,還能為魚塘遮陽、降溫,減少水分蒸發。
27日下午,在灌云洋橋200兆瓦漁光一體光伏發電項目區,12名工人正在做著捕蝦前的準備。當天14時許,隨著2輛運輸車的抵達,捕撈正式開始,工人駕駛漁船開始收網,漁網慢慢收攏,漁網里的對蝦活蹦亂跳。第一船對蝦上岸,一位工人興奮地說,“其中有一網有100多斤。”這一片魚塘里養殖的有對蝦、草魚等。經過4個多小時的捕撈,5000多斤對蝦裝上運輸車銷往各地市場。
灌云縣圩豐鎮“漁光互補”項目
據悉,在開發漁光互補項目前,需要對魚塘進行改造,將零星的養殖魚塘改造成集中、智能化養殖的精養魚塘。在魚塘內增加智能化養殖設備,通過水質監測、復合增氧、自動投食等技術來提高魚塘的綜合利用率。
開發區朝陽街道“高效生態農業”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近年來,連云港多地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充分利用鹽堿地、荒地、房頂、海邊灘涂等有序開發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全力打造“陽光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科學實現清潔能源與農業生產養殖轉型升級的跨界融合,加速清潔能源設施布局與推廣使用,實現農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還大幅提升了國土資源的價值輸出,實現土地復合利用,直接推動水產養殖的轉型升級,實現“漁、電、環保”三豐收,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綠色發展提供一條全新路徑。(記者 王文 李慧 通訊員 吳晨光 楊健 邵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