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遼河支流凡河新區段風光 光明圖片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入海口紅海灘 光明圖片
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太陽島公園上空俯瞰松花江兩岸。傅強攝/光明圖片
(資料圖)
【江河印象】
九月末的長白山略顯微涼,乘車繞過72道彎,登頂主峰,碧藍天池出現那一刻,一切煩惱拋之腦后。
水流從長白山天池西北溢口飛瀉而下,形成68米的瀑布。高處遠眺,河流猶如白色的飄帶在深谷中飛舞,被稱為白河。二道白河是松花江的正源。向北約1500公里,在大興安嶺支脈的伊勒呼里山中有一條南翁河,則是松花江北源嫩江的起始段。
作為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松花江與發源于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芝瑞鎮馬架子村的遼河一起沖積出松遼平原。兩大江河流經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誕生了無數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
如今,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東三省轉方式、調結構、闖新路,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江河兩岸,激蕩著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
悠悠江河 潤澤沃野良田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金燦燦的水稻一直鋪展到天際,微風拂過,稻浪滾滾。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俯瞰,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稻田畫,吸引游人到此打卡拍照。
“又是一個豐收年,預估畝產575公斤。”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說。看著眼前這片高產田,誰能想到,10多年前,這里曾是低產的澇洼地。“政府修建灌渠引來松花江水灌溉,‘井水變江水’讓土地上‘補丁’一樣的鉆水井、曬水池,都變回了耕地。有效耕種面積增加了2%。”
“江水溫度高且富含微量元素,提升水溫積溫,讓土地‘減肥’,水稻提質。”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羽介紹,2013年這里建立了國家級的水稻節水灌溉試驗重點站,開展水稻灌排節水研究。目前,每畝水田用水量由原來的900立方米降至460立方米,節水近一半。
富錦市位處松花江下游,因這條母親河的澆灌,讓富錦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富足錦繡之地。2021年富錦糧食總產達到63.8億斤,實現“十八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位居全省之首。
在富錦市西部松花江南岸,錦西灌區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錦西灌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我省‘松江連通’工程首個項目,工程總設計水田灌溉面積可達110萬畝,去年4月開閘放水,現已有兩個鄉鎮受益。”富錦市水務局水利工程管護中心主任王軍說,目前測算,江灌水稻比井灌水稻畝增產100余斤。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松遼流域耕地面積約5.6億畝,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隨著松原灌區、尼爾基下游灌區等水利工程建設,流域灌溉面積達到1.88億畝。源頭活水潤澤東北“大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三角洲,除了秋糧豐收帶來的收益外,水稻田里,蟹、蝦、魚又為當地農戶帶來可觀的收入。
作為遼河入海口,盤錦市利用豐富的濕地資源,提出把稻田養蟹變為蟹田種稻,同時在稻蟹模式的基礎上嘗試摸索“稻蟹+蝦”“稻蟹+魚”等稻漁新模式,產業規模和效益穩步提升,一直保持“中國河蟹第一市”的領先優勢。
目前,盤錦的河蟹養殖面積已經發展到160萬畝,今年的產量預計達到7.85萬噸,產值40億元。
中秋節假期第一天,吉林省東遼縣遼河源鎮安北村“醬香小院”里人流如潮。“做醬,水是關鍵,俺們用的可是東遼河源頭清冽甘甜的泉水。”大醬坊老板楊潤蘭捧著醬壇子給游客介紹,“這叫‘笨醬’,你聞聞香不香。”
水潤山村,靠水吃水。依托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自然風光,安北村做起水文章,改善村莊環境,挖掘源頭文化,以保護性開發為原則發展生態旅游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轉型 振興步履鏗鏘
走進吉林省吉林市江城廣場,市標雕塑搖櫓人高高矗立,仿佛向游人傾訴著吉林市與松花江的不解之緣。
江水自城西南而入,猶如彎弓,成反“S”形穿城而過,流經50余公里后,奔出城外,逶迤東去。吉林市因此得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市”,又名“北國江城”。
吉林化纖的生產車間內,雪白的原絲在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變為黝黑的碳纖維,成為不懼高溫、堅過鋼鐵的“新材料之王”。全市現有碳纖維研發及生產企業19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戶,成為全國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
不僅以“黑色黃金”碳纖維為首的新材料產業蓬勃生發,包括電力電子、冰雪旅游等產業也逐步發展壯大。吉林石化公司投資339億元建設吉林省規模最大的單體工業項目,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十三五”末達到216戶,是“十二五”末的4.2倍,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億斤……白山松水間,吉林市交出產業發展的新答卷。
在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一臺臺“磕頭機”正規律地上下擺動,不遠處一大片光伏板正源源不斷給采油廠供應清潔能源。
“興隆臺采油廠目前在93處站場用上了‘綠電’,投運7.5兆瓦光伏建設,年均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50噸,相當于種植了49萬棵樹木。”遼河油田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李忠興說。
遼河油田稠油比例高、開采難度大,既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能源消耗大戶。面對加油增氣與節能降耗的結構性矛盾,遼河油田打破傳統高耗能生產模式,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近兩年,通過加大節能降耗和綠色替代力度,遼河油田生產能耗總量、碳排放量分別下降11.1%、10%。
沿哈爾濱松花江公路大橋向北,曾經的灘涂地上高樓林立,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隨著哈爾濱新區設立,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掛牌,在松花江北岸,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新城正在崛起,以網絡安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加速匯聚。
17個項目簽約,奇安信、騰訊等行業頭部企業紛紛落戶哈爾濱新區……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2022世界5G大會,哈爾濱新區收獲頗豐。
哈爾濱新區工信科技局局長萬勇表示,引來頭部企業發展數字經濟,將助力哈爾濱新區產業振興,更重要的是利用頭部企業帶動產業鏈,為龍江中小企業賦能。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黑龍江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著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哈爾濱作為全省“四大產業”集聚區和主陣地,扛起省會擔當,奮力為全省振興發展打頭陣。
2021年,哈爾濱新區386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同比增長77%;科技型中小企業859家,同比增長62.38%。
數字的背后,是在體制機制創新撬動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哈爾濱新區在國內率先試行“以照為主、承諾代證”改革:用“承諾代替證明,信用代替跑腿”,將十多種許可從原來所需的多個環節、要件和時限降為了“零”。創新推出的“無感續證”新模式,讓企業在“無感”狀態下實現了許可延續。
水清岸綠 百姓吃上生態飯
在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的遼河封育區內,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追逐嬉戲的飛禽,吸引大批游客到此游玩。
“2005年,遼河還出現過斷流,沒封育的時候,到處都開荒種地,施肥打藥,常見的酸得溜、婆婆丁都沒有了,鳥兒也特別少。這幾年眼見草長起來了,各種鳥也飛回來了,一到節假日好多外地人來玩。”昌圖縣長發鎮王子村村民劉峰打小在這里長大,親眼見證遼河的改變。
遼河是遼寧省最大的河流,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遼寧省的多個縣市,從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匯入渤海。
遼河干流昌圖段總長64.35公里,主行洪保障區面積4.3萬畝,已全部退耕還河,形成了遼河保護區生態廊道。2020年在原封育基礎上,增加封育面積2.65萬畝。遼河干流昌圖段河灘地植被覆蓋率達到100%。
“你瞅,這水多清,水草都看得清,你們旅游一年來一次,我天天逛公園。”在佳木斯富錦濕地公園,船夫李長吉開船帶著游客觀濕地。
2005年,政府開始退耕還濕,保護濕地。“地是我們的命根子,咋能說退就退。”起初,李長吉一萬個不同意,在工作人員的反復勸說下,他一點點轉變了觀念。
濕地公園開放后,他謀了份開船的工作。“沒承想,還吃上了生態飯。”李長吉指著遠處說,那邊原來是我家的地,現在成了鳥棲息的地方。
秋日里的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長白島濕地公園天高云淡,風清氣爽,人行棧道干凈整潔,文化長廊引人駐足,江邊沙鷗翔集。
“原來是一個雜亂無章的荒島。改造后,為老百姓提供了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場所,要用一個詞兒來形容給居民帶來的改變,那就是‘幸福感’!”吉林省吉林市通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德洪說。
2018年,吉林市作為吉林省唯一的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通過水利部驗收。抓住這一契機,吉林市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松花江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實施松花江百里生態長廊長白島水生態修復項目,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為群眾建設幸福河湖。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長白山下,松花江畔,文化旅游產業不斷升級。今年6月到9月,“心往長白山 松花江上游”松花江旅游季陸續展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白山市接待游客148.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17億元,全市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3萬人。
(本報記者 張士英 任爽 劉勇 本報見習記者 陳堅 李層 本報通訊員 蘆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