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穿城而過,是揚州的“母親河”。兩千多年來,揚州人依水而居,在享受運河帶來的開放、便利的同時,也創造了古城歷史上的數度輝煌。然而,近現代以來,古運河畔建起一座座工廠,讓生態環境“受了傷”。近年來,揚州主動扛起“讓古運河重生”重大使命,努力償還“生態欠債”,持續推進生態改造,重塑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景象。
如今,漫步古運河畔,“工業銹帶”變身“生態秀帶”,有成片的樹林、綠色的廊道、靈動的河水,更有百姓的歡聲笑語。
(資料圖片)
蹲點 · 一棵樹的“光陰故事”
通揚橋下小碼頭,一棵絲棉樹枝繁葉茂、高大挺拔,在其他綠植點綴下生機盎然。
一棵樹,也有一段往事。
每天清晨,家住廣陵區曲江街道二畔鋪社區的于小平,都會沿著古運河晨跑鍛煉。他總是以這棵絲棉樹為終點,站在樹下,看看樹的長勢、抱抱樹的“腰”,沉浸在對母親的思念中。
“我家原來就住在這里,這棵大樹是我母親70多年前移栽進院內的。如今母親已經離世,房屋也拆了,這棵大樹便成了我睹物思人的寄托。”于小平說,絲棉樹背后還“藏”著一段“為樹讓路”的佳話。
揚州最大最古老的絲棉樹得以完好保存。(資料圖片)向家富 攝
2019年,揚州市修建新安墩閘古運河取水口,該市水利局涵閘處工作人員發現了這棵絲棉樹,隨即請來古樹名木保護專家,測得樹高18米、腰圍2.34米、樹冠面積達100多平方米、樹齡在百年以上,專家確認這是揚州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絲棉樹,相當珍貴。
經多方商議,最終決定在距樹心六七米處用鋼板圍成半圓,給絲棉樹預留充足的生長空間。同時,保留大樹周圍十多方土,等完成取水口工程后進行回填,還原大樹原本的生長環境。為此,工程工期延誤了近一周,并增加預算近十萬元。
于小平今年59歲,住處一直都在古運河之畔。隨著近年來運河兩岸的生態改造,他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直接“拉滿”。
“道路平了、綠化多了、燈光亮了,古運河畔已經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選擇。”于小平說,運河生態環境從“臟亂差”到“潔凈美”,他也組建了一個“快走群”,帶領一群老年人每天在運河邊運動健身。為了讓“生態美”延續下去,他們還在運動中化身“文明使者”,撿拾垃圾、義務導游、助人為樂,用實際行動講好“運河故事”。
縱深 · 除去“銹斑”,生態更秀美
從東關街到小碼頭,再到便益門大橋,于小平大半輩子都是依河而居,親眼見證了古運河的“重生”。
十年來,廣陵區先后投入超2億元對古運河、大運河廣陵段沿線進行整治,一批砂石場、建材廠、廢棄碼頭、五小類工廠關停并轉,換來的是集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運河生態綠島,讓“工業銹帶”變為“生態秀帶”。目前,大運河廣陵段沿線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有7000多畝,成為江河交匯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水廊,還河于綠。貫通兩岸綠化景觀,栽植喬灌木1.3萬余棵、地被草坪約33萬平方米,形成運河沿線20公里綠色防護帶;高標準規劃建設江揚大橋、文昌大橋、揚州大橋等橋頭公園,全面提升運河沿線的生態綠化水平。
——宜居水廊,還河于城。騰退運河兩側零碎、有污染的產業用地,融入文化休閑、生活服務、創新創意等公共功能,從而“縫合”運河兩岸空間,將運河內化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文化水廊,還河于文。對沿線灣頭古鎮老渡口、老船廠遺址、絲綢博物館等重要節點進行提升和活化利用,建設位于灣頭古鎮東側、壁虎河西岸的小鎮民宿一期項目,對壁虎河岸濱水區域進行濱河綠地和民宅改造。
——活力水廊,還河于民。通過全齡友好關懷、社區類型多元化,營造“10分鐘運河生活圈”,講究設施景點化、景點服務化,讓外來游客也能共享公共服務的便利。
十年間,運河沿線綠化全面提升,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綠化帶;更新改造兩岸廠房及工業遺存,建設市民休憩場所及配套設施,植入休閑娛樂、運動健身、兒童游樂等功能,讓千年運河真正成為了百姓身邊的“幸福河”。
記者手記
“幸福河”就在百姓身邊
清晨,古運河畔鳥語花香,有人遛鳥、有人晨跑,耳邊不時傳來唱戲聲;傍晚,古運河畔華燈初上,一艘艘游船賓朋滿座,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古人在月朗風清中聽戲賞景的夜生活……
如今的古運河,河面碧波蕩漾,兩岸垂柳依依。一草一木、一步一景中透出恬靜怡然,老百姓對生態環境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越來越強。
古運河聯系著揚州城的大小河流、湖泊,就像揚州古城的“主動脈”。古運河的重生,不僅聯動著城市產業空間的再造,更牽涉著生態空間的設計。于揚州而言,治城要先治水。水清則城美,活水長流,城市才更加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