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參與技術改造項目500多個、攻克重大技術難題約50個,這一串數字標注了常州黑牡丹公司技術工人鄧建軍的創新之路。《二十大代表風采》,一起來認識這位創新先鋒。
這是一臺用于檢測紗線的分經機。改造前,一臺機器需要兩名工人夜以繼日地輪班,靠眼力和手藝整理紗線誤差。最近,經鄧建軍團隊技改后,機器內部架設起“機械眼睛”,大量節約了人力。
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介紹,機器上面裝了一個CCD的相應相機,自動來檢測紗線是不是斷了;還加了相應的吊筋和絞線傳感器,就可以自動檢測的。這臺機器不用人操作,生產率提高了50%~60%。
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正是鄧建軍身上最鮮明的特征。1988年,19歲的鄧建軍進入常州黑牡丹公司成為了一名電工,工作之余,他刻苦學習,研讀了200多冊專業書籍,逐漸成為了業務骨干,帶頭開展一系列技術創新,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為解決牛仔布預縮率這一難題,2014年前后,他帶著科研組開展了上百次試驗,將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結合,讓預縮率精準控制在2.5%,優于3%的國際標準,領跑國內外同類行業;2019年,鄧建軍又帶領科研組開展快速氧化裝置研究,有效解決了溫差帶來的布料染色色差問題;他還通過計算機控制完成智能化料,將原本的9個人工減少到2人,年節約生產成本100多萬。
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工人范曉爽說,經常看到鄧總在生產線上孜孜不倦做科研工作,就算是一根紗線的誤差也不放過。這種工匠精神激勵著新一代工人矢志不移,自主創新。
鄧建軍還先后成立“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平均每年完成20個技改項目,為企業降本增效、智能化轉型作出很大貢獻。第四次當選黨代表的鄧建軍,也對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充滿期待和信心。
鄧建軍坦言,能夠當選二十大代表,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在企業,自己是從事搞技術改造的,切實能感受到,被人卡脖子的日子真的不好過,打鐵還要自身硬,通過技術的人員不斷努力,一定能夠打破國外壟斷。這也是作為一個黨代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周楊楊 常州臺/彭曄 朱崇武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