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8日消息(記者韓雪瑩 孔穎)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截至2021年底,我國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大多數失能老人往往并未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不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但生活不能自理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且不同程度需要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也給家屬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為了讓更多失能老人享受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我國從2016年開始試點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至今已覆蓋全國49個城市、1.45億人。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仍處于試點階段,其制度設計、服務體系、評定標準、管理流程等都在探索之中。各地已探索了哪些有益經驗?長護險將如何更好守護失能老人?
0:00 長護險已覆蓋全國49個城市1.45億人 試點六年來各地探索出哪些經驗?央視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指以長期處于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保障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的制度,被稱作除養老、失業、工傷、生育和醫療這“五險”之外的“第六險”。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被稱為“失能老人”。按照國際通行的6項評判指標: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不同程度的失能參保人員享受不同的長期護理保險待遇。通常來講,符合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享受條件的參保人員,可選擇在養老、康復機構接受護理或居家護理;選擇居家護理的,可由親屬或保姆提供基礎護理服務,由定點護理機構上門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從2016年開始,我國已有49個城市試點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從參加城鎮職工醫保的人群起步,從其繳納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中籌資,并由商業保險公司經辦,向長期護理機構購買專業的服務。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區啟動長護險前期試點。83歲的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居民侯秀英老人患有腦血管疾病,右側肢體偏癱31年,她是石景山區第一批享受長護險待遇的失能老人,每月可得到1044元的補助,同時每月還可享受養老護理員上門服務12小時。
侯秀英:按摩得特好,特有耐心,我特滿意。
據了解,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80元,參加本市基本醫保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個人僅需承擔每年90元的費用就可參保。截至目前,全區76家護理機構、500多名專業護理人員累計為3400余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服務。北京市石景山區醫療保障局局長李鳳芹告訴記者,石景山區的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分為在養老護理機構集中照護、專業機構上門護理和居家護理三種方式,目前像侯秀英老人一樣,在自己家里接受親屬照料與專業機構上門服務相結合的失能老人占到了80%。
李鳳芹表示:“無論是住在養老院還是居家護理,通過家屬或者護理員的護理,都能夠緩解一部分經濟壓力;護理技能上,護理人員上門,首先能夠幫助老人完成比如助浴、理發、剪指甲等細活,加上對家屬的培訓,其實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家屬的護理能力,這對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非常有幫助;再有一個其實是精神層面,無論是經濟補償,還是護理人員上門之后帶給他們專業的護理技能的改善,都能夠讓家庭關系比過去更和諧,精神上他們感到了滿足,這個力量是更強大的。”
目前,各試點城市都在積極嘗試切合本地實際情況的長護險政策,待遇給付方式也不盡相同,大部分試點城市以提供上門服務為主,部分城市還向失能家庭發放護理補貼。作為全國首批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四川省成都市從今年7月1日起,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成都市醫療保障局生育和長期照護保險處處長劉小毛介紹,六年來,當地長護險參保范圍逐步擴大、覆蓋群體逐步延展,參保人不僅囊括了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從去年開始,異地居住人員也可以申請長護險待遇;而待遇給付方面,特別是針對居家護理,當地也提供了多維度的給付方案。
“第一個部分就是基礎護理待遇,有可能是他的家屬、他的子女,也有可能是請的保姆,誰護理這位失能人員,我們就向這位護理人員支付費用,向他購買護理服務;第二個部分是專業機構上門護理,我們向這些專業機構購買護理服務,根據失能等級不同,我們設置了27個項目,這些項目更加專業,居家一般人員可能難以提供這些服務;第三個部分,我們給他提供一些輔具,他不僅可以租,也可以買,目前我們租賃的項目有3個,購買的項目有9個,現在正在制定出臺政策,預計從明年1月開始增加輔具使用服務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從實物到現金,從各方給予失能人員保障待遇。”劉小毛告訴記者。
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加快培養專業照護人才隊伍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北京市石景山區創新探索“鄰里互助”服務新模式,鼓勵試點區域內鄰里之間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長護險服務。李鳳芹介紹,這一嘗試有助于減少護理員的大規模流動,已經成為培育本土養老服務人才的途徑之一。她說:“不管家里有沒有失能老人,只要他愿意為鄰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我們就對他進行專業的培訓,然后把他掛靠在一個護理機構上,他培訓拿到資質之后,就可以為他小區里享受到長護險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了。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我們能看到它的意義,我們也想到未來在遠郊區,特別是在一些農村,距離很遠,如果鄰里有人愿意來為失能老人做這種服務,成本問題,還有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于社會認同低、薪酬待遇低、職業發展空間有限,導致養老服務行業人員招不來、留不住,特別是具有醫養結合技能的長期護理服務人員十分緊缺。據估算,我國養老護理人才的缺口大約500萬人;調查顯示,全國養老機構專業護理人員僅占12%,養老護理員學歷水平以初中及中專為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表示,長期護理保險最終要著眼于高質量的服務,這對提供服務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來說,長護險制度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也在采取多種形式,一方面鼓勵大學、中專,在職業學校來培養人才;另一方面采取引進人才的方式,比如現在從事長期護理的人員很多還是來自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如果做得好、有突出貢獻、有專長,像上海也可以給他辦理戶口,北京實行大學、中專、職業學校不同的入職補貼,這都是在拓展吸引人才的渠道。當然,隨著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完善、推廣,產生一批穩定的工作崗位,也會使將來的年輕人或者中青年能夠更了解這個行業,會逐漸緩解這方面的需求。”杜鵬說。
如何打破單一的籌資渠道,實現資金多元參與,是推行長期護理保險需要破解的另一難題。此前,多數地方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從職工醫保開始,所需保費從醫保基金直接劃轉,籌資來自醫保統籌基金的占比達60%左右。過度依賴基本醫療保險,增加了醫保基金支出壓力,而社保體系下的政策性長護險也在滿足居民更高層次、更多元的護理保障需求上存在局限。近年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地區正逐步探索建立單位、個人、財政、社會等多渠道籌資機制,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護理保障需求。比如,在深圳,長護險的保費以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0.1%的比例逐月收取,其中職工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各按50%比例繳費,退休人員、居民以及其他人員由個人繳費,困難人群繳費由財政給予補助;在江蘇南通,長護險的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每人每年需要繳納三十塊錢,醫保基金補貼三十塊錢,財政補助四十塊錢等。杜鵬則認為,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特別是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
杜鵬指出:“對于長期護理保險,可以看到它的發展順序是這樣——先入場的其實是商業保險公司,后來政府把它作為一個制度性的建設,2016年到現在分兩批在49個城市進行試點。如何調動商業保險公司也加入進來,特別是將來有更多種形式的解決方案加入進來,我覺得非常必要,既要發展政府建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同時也要發揮多元參與的力量,形成多種形式共同承擔老齡化風險的新模式。”
近日,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向各人身險公司下發《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稱為加快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等,決定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這意味著,在一定條件下,一張人壽保險保單可以轉換為護理支付責任。杜鵬分析,此項責任轉換或許可以加快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
“一方面,商業公司加入進來以后,它可能會使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在將來能得到更好的滿足,在籌資方面拓展了渠道;第二方面,它的資金、它的多層次需求,就使得將來專業化隊伍的發展也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未來可能不僅是在社區里只提供一些基本的養老護理服務,可能還會有滿足其他收入群體或者各種照料需求群體的需要,就使得這個隊伍更有吸引力。”杜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