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 截至10月31日上午,江蘇全省秋糧收獲過5成,水稻收獲3成半,玉米、大豆等旱糧作物收獲基本結束;夏糧播種過3成,油菜播栽過6成。各地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水平,為糧食豐產豐收保駕護航。
減損措施助力顆粒歸倉 增加農戶收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秋十月,風吹稻浪遍地金黃。句容市通過投入上千臺套大中型機械及配套機械、制定實施減損規范等措施,確保將糧食收獲時產生的損耗降到最低。在郭莊鎮萬畝良田示范基地內,伴隨著陣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三臺收割機在金燦燦的稻田里來回穿梭,一粒粒稻谷被收入“囊”中。
句容市紀兵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紀兵告訴記者,今年稻谷的發顆率比往年厚,小馬力的收割機減損率無法滿足收割減損要求,合作社已將所有收割機都換成大馬力收割機。謝紀兵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換成大馬力收割機以后,我們每畝的增效30到50塊錢左右。我們合作社總的將近12000畝地,按照這樣核算下來總的要減少損失達到30多萬斤,30多萬斤也就是將近40多萬塊錢。”
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 開啟智慧農業新模式
丹陽市依托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啟動了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建設。在司徒鎮望岸莊自然村的天源家庭農場,在種植大戶的手機操作下,一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稻田來回穿梭。種糧大戶韋江秋告訴記者,這臺機器運用了北斗導航技術,精度相當準確:“收割下來也沒有漏的,脫粒也干凈,基本上感覺很好。”
一旁的農場監控室里,技術人員正在對收割情況進行參數分析,不斷指導調整收割機的速度。鎮江潤揚農機工程師汪禹晨向記者展示,這套農機多功能一體機管理平臺,可以看到農機實時作業的軌跡,包括作業的畝數、作業速度,可以實時進行深度計算,從而指導機器的田間作業。
高質高效栽培技術 讓油菜種植產量更高
在南通海安雅周鎮立寧家庭農場,1000畝油菜也正在馬不停蹄地種植。農場采用了揚州大學的油菜育苗移栽方法——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技術,育苗完成后,采用機械高效移栽,作業效率是人工移栽的60倍。同時,田間試驗表明,油菜毯狀苗移栽比同期直播油菜實際產量提高35%以上,與同期的大苗移栽產量相近。
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冷鎖虎表示:“目前育苗的方式與直播油菜相比,產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去年我們在這個地方測下來以后,最后產量達到270多公斤,那么這比直播油菜要高了很多。這個技術目前是屬于國際領先,在全國油菜主產區都在大量地推廣應用。”
(江蘇新聞廣播/孫昕 句容臺 丹陽臺 南通臺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