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遺產記憶, 江蘇“活態傳承”煥發現代生機

2022-11-04 18:56:23 來源:交匯點

打印 放大 縮小

一座城市不能被替代的個性,在它的歷史遺存中。只有不斷發掘、保護、活用它的文化遺產,才能延續城市的文脈。


(資料圖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江蘇如何平衡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文化遺產從歷史中走來,如何用高科技新創意講述古老的故事,使其在推陳出新中綿延向未來?

考古前置

對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是雙贏

9月6日,國內考古界精英薈聚蘇州市吳中區郭巷街道,考證重磅發現——塘北遺址,這是從新石器到明清時期的大型遺址,共包含遺跡單位630處,出土文物700余件,尤其明清時期、漢、春秋、馬橋、良渚、崧澤六個時期清晰的文化堆積,填補了蘇州地域文明源流的空白。

“這里原是一片荒地,準備出讓,建安置房。”遺址發掘領隊王霞披露,塘北遺址的發現,得益于“考古前置”,出讓前,他們考古勘探發現了遺址,隨后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了發掘。

所謂考古前置,是將考古勘察的工作,前置到土地儲備階段,建設用地從“先出讓,后考古”變為“先考古,后出讓”。今年4月,江蘇出臺《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明確各地在建設規劃重大項目時,要充分考慮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整體環境的保護和管控,落實基礎建設考古前置制度。

經過改造的小西湖歷史風貌區,現代街區與傳統建筑完美融合。張筠 攝

在揚州,有多次“施工現場變考古現場”、城市建設讓步于“文物保護”的情況。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文物保護處負責人介紹,揚州東門遺址公園、宋大城北門遺址,都是在開發建設中發現,后調整方案,實施遺址原地保護。2012年,揚州公布了揚州城遺址等四個地下文物埋藏區,區內所有建設項目必須實施考古前置。去年這一要求再升級:揚州文物埋藏區外用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項目也必須實施考古前置。

在淮安板閘遺址公園,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水閘靜臥水底,訴說著舊時光里的繁華過往……板閘遺址是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商業開發過程中,工人意外發現一塊板閘,其為明代早期修建在淮安段的著名“四閘”之一。有關部門立即叫停開發,將板閘與古建筑遺址等保護起來。

南京市秦淮區的西街遺址也是“考古前置”救下的“瑰寶”。西街是南京越城遺址的所在地,對研究南京城市起源有著重要作用。眼下,在南京老城以及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內,不管是“動”一條路、鋪個管線,還是加裝個電梯,都要先行考古。

早在2018年,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就提出“考古前置”在全國推行的提案,在考察的過程中,他發現,建設工程中考古工作介入滯后,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的矛盾長期存在,并且非常尖銳。

他說,“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文物,會導致項目停工或延期,與此同時,文化遺產也有可能遭到破壞。考古前置是將‘凈土’交給開發部門,將這種沖突消化在機制中,對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是一種‘雙贏’”。賀云翱補充說,考古前置制度,江蘇在全國先試先行,這是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的踐行,而江蘇專業考古隊伍也為這項制度的落實提供了人才保障。

記者從江蘇省文旅廳獲悉,2020年以來,全省1100多項基本建設考古項目均實行考古前置,發掘地下埋藏文物點300多處,出土文物4萬余件(套)。

融入生活

老街巷與新潮藝術街區相融

11月初,院子里的曇花即將迎來年度最后一次盛放,劉光紀早早把牌子掛到家門口,邀大家共度“曇花之夜”。

劉光紀家位于堆草巷33號,是南京小西湖片區的老街坊,這個明清建筑保留至今,最能感受老南京的“煙火氣”。

2020年,南京在小西湖片區試點“小規模、漸進式、逐院落”的城市微更新。劉光紀報了名。改造后,院墻降低了60公分,紅彤彤的石榴探出頭來;透過鏤空的墻體,60多年的枇杷樹盡收眼底。劉光紀干脆把門打開,讓街坊鄰居、游客進來歇歇腳。

記者了解到,目前,小西湖片區已有近百個院落完成了這樣的“微創手術”,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與新潮的藝術街區相融,延續著最動人的城市“煙火氣”。

一座有古意的城市,不僅要有獨特的景致,還應有文脈的賡續。文物遺跡,正是歷史留下的“我們從哪里來”的珍貴線索。

市民游覽南京城墻博物館。 劉建華 攝

土生土長的南京姑娘張可沁仍記得20多年前城墻的樣子:“墻頭有雜草,有些地段坍塌破敗,城磚散落。”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墻,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最長的古代城市城墻。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要保護好明城墻,要讓明城墻,變成‘民’城墻。”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馬麟告訴記者,“顆粒歸倉”活動持續了6年,已回收60多萬塊城磚。其中,有90多歲老人為完成老伴遺愿,捐出了家中珍藏的幾十塊城磚;還有身患癌癥的市民,奔波在拆遷工地協助回收4萬多塊城磚……“在這種‘沉浸式保護’中,南京人對明城墻也越發珍視。”

如今,開放不到一年的南京城墻博物館已成為“網紅打卡地”,700多塊城磚列陣排布于展墻上,通過城磚銘文查詢設備,大家可根據姓氏、地點查詢,找到與自己“沾親帶故”的城磚。環城70里的“城墻肚子”里設計了10多個休憩空間。張可沁在城門上掛過春聯,也在城墻上看過月亮,最近,她把婚紗照的拍攝點選在了中華門上。身披火紅婚紗,沿著城墻根慢慢走,霞光漫天,映照著斑駁的墻磚隱隱發亮……“這是我想要的中國紅!”

“將文化遺產束之高閣,不是保護;真正的保護,是發掘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使其融入當代生活。”對此,徐州市文旅局旅游推廣處處長雷增虎深有體會。

徐州,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漢高祖劉邦由此走出建立漢朝,留下了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漢代三絕”等豐富的漢文化資源。雷增虎介紹,在挖掘漢元素基礎上,徐州培育“國潮漢風”品牌,讓穿漢服、行漢禮、賞漢樂、觀漢舞、書漢字、品漢宴成為外地游客的選擇。“我們挖掘利用文物古跡資源,培育‘看得見的漢文化’;成立徐州漢樂團,重塑‘聽得見的漢文化’;以徐州伏羊食俗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為契機,放大‘吃得著的漢文化’;做強漢服品牌,是‘穿得上的漢文化’;面塑、香包等非遺融入漢元素,打造‘帶得走的漢文化’。”

在剛剛結束的沉浸式漢文化市集上,亭臺樓閣和燈火霓虹交織,漢樂表演、國潮舞蹈雅韻悠然,香包、草編、糖畫等老手藝大顯身手。身著漢服的青年男女穿梭其中,演繹楚風漢韻的同時不忘視頻直播。“非遺走進衣食住行里,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雷增虎感慨。

科技賦能

直觀感受傳統技藝獨特魅力

科技賦能,拉近了文化遺產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刺繡是以針作畫的典型代表,藍本和繪稿是刺繡的基礎,但藍本創作需要專業畫師參與,耗時往往需要兩三年。在蘇州博物館西館,這個環節變得輕松快捷,現代打印技術取代了原本復雜的印稿工序,普通人通過指導就能繡出簡易的圖案。

老樹新枝更著花,是數字科技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碰撞。無錫博物院對紫砂、泥人進行數字采集,三維建模,使這些非遺文物躍然于手機上,觀眾通過線上瀏覽,可以直接體驗非遺文化。

當世界遺產遇上現代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4月上線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給出了答案。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國強介紹,數字云平臺整合大運河沿線文物、生態和產業資源,利用傾斜攝影、三維建模、虛擬現實、5G等數字化技術,突破了傳統體驗的時空局限,打造了一條線上數字運河,網友可以720°在線游覽重點地段全景、在景區虛擬漫游,足不出戶,在線“知運河”“探運河”“游運河”。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現場

在第四屆運博會上,數字技術為參展的觀眾解鎖了新場景: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館,采用純三維建模方式,真實再現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在五屏環繞下,參觀者從京杭大運河“出發”,依次穿過17座運河城市,千年秀美風光盡收眼底。參觀者還能佩戴相關裝置,觀看全息投影的昆曲表演,虛擬體驗陶瓷制作的過程,DIY理想中的非遺作品,感受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煙火氣”。

處在風口上的數字藏品,也為非遺傳承帶來更多延續的可能。5月底,揚州推出的首款世界級雕刻饾版非遺數字藏品《群仙賀壽圖》在元宇宙平臺亮相,上線當天,2999份藏品“首發即售罄”。

運河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繼業說,《群仙賀壽圖》是清咸豐年間,揚州“云藍閣”主人陳云藍根據揚州地方風情創作的雕版印刷品,是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巔峰之作。《群仙賀壽圖》數字藏品通過原版真跡掃描,輔以動態GIF展現形式,讓年輕消費者直觀感受到中國饾版技藝的獨特魅力,喚起年輕一代對運河非遺文化的關注。

李繼業告訴記者,這5個月來,他們已先后推出了7款與非遺相關的數字藏品,下一步,還將圍繞運河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面向全球發售揚州“運河十二景”數字藏品、數字紀念票等。

青春加盟

賦予“非遺”當代審美內涵

在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路上,越來越多青年人賦予了傳統“非遺”當代審美內涵。

“90后”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蘭成長于蘇繡世家,對于蘇繡,她有自己的思考,“我想做年輕人喜歡、消費得起的蘇繡產品。”

2018年初,姚蘭與妹妹姚卓一起成立了新品牌“姚繡”,主打年輕化、生活化。如今,她的團隊集結了10多名青年設計師,他們讓蘇繡跳出畫框,變成觸手可及的手機殼、耳環、筆記本、卡包。姚蘭說,最受歡迎的是一款用蘇繡作表盤的腕表,“手表是記錄時光的載體,蘇繡是凝結時光的藝術,戴在手上你就成了非遺的傳播者。”

姚繡手表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絨花坊,絨花被制成了花束、盆景和精致的小掛件,這些創意不少來自工作室的年輕人。1993年出生的李璐,是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的弟子。她看“熊貓直播”受到啟發,加入了更多憨態可掬的“滾滾”形象,把師父的“熊貓運動會”發揚光大。2018年,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絨花上了熱搜,“90后”付磊得知這些絨花產自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后,毅然辭職,成為一名絨花制作技藝傳承人。

“絨花制作非常精細,需要足夠耐心和定力。”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鼓勵年輕人修煉好基本功,“這是對絨花手藝的尊重,也是對年輕人的保護。”

“85后海歸”吳澄,是常州亂針繡第四代傳承人。在堅守傳統手藝的同時,她也讓亂針繡變得時尚起來,并且開設亂針繡體驗課,去學校、企業免費送課上門,亂針繡“云課程”更是一上線就獲追捧。她說,“希望通過新載體,將亂針繡和更多的年輕人嫁接在一起。”

“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在于人,讓非遺‘活下來’,關鍵要在培養傳承人上下功夫。”賀云翱說,江蘇已經從制度入手,探索認定的標準與方式,為培養非遺傳承人形成政策支持。他建議把政府主導力量和社會支持力量結合起來,調動社會積極性,鼓勵民間對非遺感興趣的群體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同時,還要加強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設立非遺教育基地,讓更多孩子對非遺感興趣,讓學習非遺技藝的年輕人,獲得更多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尊重。

10月28日,鎮江市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的手工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歡笑。

一團團面粉,在鎮江市面塑非遺傳承人符國俊的手中“活”了起來,揉搓塑形、刀剪并用,一只只刺猬、大象、老虎在指尖翻飛間逐漸成型,憨態可掬又神態各異。

早在五年前,符國俊就成為了丹鳳實驗小學的“編外教師”。無論多忙,每周五下午,他都抽空趕到這里,手把手向孩子傳授自己的“獨門絕活”。孩子們也饒有興致,看得入神,學得有模有樣……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周嫻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敌小保子笔趣阁|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欧美日韩3751色院应在线影院| 免费黄网站在线看| 717影院理伦午夜论八戒|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 久青青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美女和男生一起差差差| 国内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91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99re在线观看|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污到下面流水的视频| 又大又粗又长视频|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国产一级成人毛片| 91啦视频在线| 大桥未久全63部作品番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男女深夜爽爽无遮无挡我怕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色视频色露露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一级片在线免费看| 最近在线中文字幕电影资源|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app|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黄色污污视频下载|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免费|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 女人脱裤子让男生桶的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 全彩福利本子h全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