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大美濕地,全球獨一份。
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開幕,這是我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大會期間,《濕地公約》秘書處將為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證書,我國的合肥、濟寧、重慶梁平、南昌、盤錦、武漢、鹽城入選。
作為江蘇唯一上榜城市,鹽城在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地”之后,再添一張耀眼的國際名片,其背后緣于這座城市持續多年的炙熱追求。
(資料圖片)
582公里海岸線、76.97萬公頃濕地,鹽城孕育著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是全球候鳥遷飛的重要樞紐。
2019年7月5日,位于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第二塊濱海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2021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鹽城“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自然解決方案”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并在生態文明論壇上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責任,扎實開展生態修復,最大力度保護好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鹽城用實際行動履行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
此次獲評的“國際濕地城市”分量有多重?鹽城何以上榜?
2022年1月10日,“國際生態朋友圈”相聚鹽城參加全球濱海論壇,搭建起引領生態治理的全球機制性平臺,凝聚保護濱海濕地的全球共識。
而在鹽城連續4年成功舉辦的黃(渤)海濕地國際會議,已成為濱海濕地生態保護領域的知名交流合作平臺,并在生態評估、生態修復、生態旅游、生態教育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創新性、引領性合作項目,為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二期申遺工作匯聚廣泛的國際關注與支持,同時也為全球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切實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為加強遺產生態價值探索,鹽城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全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積極開展退漁還濕、建設小微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大推進國家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力度,先后建成建湖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大洋灣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阜寧金沙湖、鹽都大縱湖、東臺永豐等省級濕地公園;成立“鹽城市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率先在全省開展城市規劃區域內的濕地資源調查,將更多的自然濕地納入保護范圍;頒布實施《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并建立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持續推進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損害修復銜接配合,讓濕地保護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濕地保護方面,鹽城的方案可圈可點。申報“國際濕地城市”標準嚴苛,行政區域內濕地率、濕地保護率等剛性指標讓許多城市止步。2018年底,鹽城全面啟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以認證提名指標(5大類15項)為創建標準,以《鹽城市濕地保護修復兩年行動計劃(2019—2020)》為抓手,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不斷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系統提升城市濕地品質,有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年8月30日,江蘇省首筆濕地修復藍色碳匯遠期質押貸款1000萬元在鹽城市落地,這是全國首單基于自然的鳥類友好型生態修復藍色碳匯金融創新實踐。
在8月召開的鹽城市委八屆三次全會上,鹽城市委書記徐纓提出當年和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主要任務: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展現“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著力建設綠色生態之城、綠色制造之城、綠色能源之城、綠色宜居之城。“國際濕地、沿海綠城”正成為鹽城最閃亮的一張國際名片。
為構筑長遠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鹽城全力打造“省內有名次、國內有位置、國際有影響”的頂級濕地生態旅游目的地,而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正是新的起點和機遇。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以東部黃海濕地、西部湖蕩濕地、中部淮河入海水道為框架,鹽城正加快形成陸海統籌、地綠水清的生態空間格局。同時加快構建全域旅游格局。依托全球濱海論壇生態交流平臺,擦亮“世界自然遺產地”“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名片,打造“探秘自然遺產、戲水湖蕩濕地”等5條重點旅游經濟帶,建設濱海生態廊道。
從“世界自然遺產地”到“國際濕地城市”,獨此一份的生態財富再獲頂級認可,對于鹽城來說,是榮耀更是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今天的鹽城,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舉措,用心珍藏大自然留下的寶貴財富。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