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高淳區東壩街道君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稻浪翻涌,2500多畝訂單水稻迎來豐收季。看著田里壓彎稻稈的沉甸甸稻穗,君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君偉臉上難掩喜悅:“從試收割的幾畝地來看,平均畝產超1150斤,收成不錯。更關鍵的是,這批大米訂單在手,銷路不愁!”
近年來,訂單農業成為推動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模式之一。那么,訂單農業發展情況如何?如何讓農民增收更省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姚強 馮芃攝
水稻未種已收訂單
汪君偉今年種植了2500多畝“南粳46”水稻,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今年他不愁銷不愁賣,底氣是合作社在播種前就與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水稻收購合同。
君偉合作社是南京地產優質稻米品牌“金陵味稻”種植基地之一,收割后的稻谷將由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收購價格為1.75元每斤,比當前市場價高0.1元左右。
“金陵味稻”是南京市優良食味稻米產業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對南京優良食味稻米種植、加工、市場等進行標準化、訂單化和品牌化整合,實施“品種、標準、投入品、收儲、加工、品牌”六統一,對稻谷質量有嚴格要求。
“簽訂了合同并不代表萬事大吉,從種子選擇、種植方式、田間管理到收割等都有嚴格標準,比如使用農藥的種類、量次等都有要求,必須保證水稻的品質。此外,南京稻米產業協會每年也會對基地進行評估考核,以確保種植基地達標。”汪君偉介紹,自己2019年開始嘗試訂單農業,為“金陵味稻”種植“南粳46”,每年在水稻播種前簽訂合同,雙方約定水稻品種、種植面積、收購價格等,如今自己不愁銷售,省心多了。
君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高淳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的縮影。東壩街道陳福明谷物種植家庭農場今年種植了500多畝“訂單水稻”寧香粳9號,目前都被該區一家大米加工企業預訂,稻谷收購價格每斤1.5元左右,比市場價多0.1元。農場負責人陳福明表示,今年的訂單很劃算,明年打算擴大“訂單水稻”種植規模。
記者調查獲悉,目前高淳區種植面積較大的10位種糧大戶中,有3戶開展了形式各樣的訂單農業,訂單面積占到自己種植總面積的30%左右。
“私人訂制”可指定田塊、品質等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鄉村組織同農產品購買者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
過去,不少農戶因為市場調節的滯后性而導致品種選擇不當,需要應對銷售渠道不暢、價格波動較大等問題,有時甚至增產不增收。“而訂單農業是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不但生產資料得到最有效利用,也降低了種植戶的種植風險,避免了盲目生產。”南京農業大學農村發展系副教授黎孔清表示。
高淳區禾田越光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了1390多畝水稻,其中420多畝“南粳46”是“私人訂制”,插秧前就被當地幾家單位預訂。“播種前,幾家單位指定了田塊、面積、品質等,我們嚴格按照約定的標準種植生產,加工成大米后交付對方。”該合作社理事長魏清說,根據協議,交付大米必須達到綠色食品標準,且這部分大米的價格比市場價便宜近1元每斤,“雖然價格便宜些,但訂單水稻能解決合作社約三分之一的銷售,極大減輕了豐收后的銷售壓力。”
“訂單農業之所以受青睞,關鍵在于它免去了農民‘種出來賣不掉’的后顧之憂,讓收入更有保障。”高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嚴濤表示,訂單種植,一頭連著米企車間,一頭延伸到田間地頭,農民不愁銷路,企業有穩定貨源;同時“訂單農業”還可以穩定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有助于推動現代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為打造優質農業品牌提供支撐。
莫讓這些風險絆住訂單農業
近年來,訂單農業多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開展訂單農業”作為“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的重要舉措。隨著訂單式種植銷售模式逐漸得到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進來,干勁十足。
訂單農業有別于傳統的“先種后賣”生產模式,在保證農戶合理收益、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訂單農業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險不存在。
黎孔清介紹,在現實訂單操作中,由于農業會受到自然災害影響,農戶有可能出現無法完成訂單的情況。或者,當市場價格明顯高于訂單價格時,農民違約不賣給收購者;另外,當市場上的產品過剩時,市場價格低于訂單合同價格,收購者也可能違約。
“收購者對于農產品品質一般都會有要求,而農戶種植技術水平不統一,如果不能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品質達不到要求,那么也有可能造成違約。”黎孔清進一步解釋。
農業發展,關乎國計民生。“發展訂單農業需要注意防止訂單農業騙局、違約后的銷路、合同的規范性及契約精神。”黎孔清建議,要大力推廣使用農業訂單合同示范文本,探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健全法律法規和行政司法保護力度、政府幫助農民考察和審查商家的資信狀況,倡導誠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