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的環境比之前好多了,城里人趁著假期來我們農村游玩的越來越多,吃原滋原味的農產品,住民宿,近距離體驗農村的美。”盱眙縣蘆溝社區居民雷洋說道。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軍部曾駐扎于該縣黃花塘鎮,盱眙也成了著名的革命老區。盱眙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這一目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加快實現三大轉變,為鄉村振興“提檔加速”。
【資料圖】
村容村貌從“農村”到“景區”轉變,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提到“農村”,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臟亂差”。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使農村變美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盱眙縣通過戶側改造、垃圾分類處理、土地流轉等方式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新農村。現在的農村,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鱗次櫛比、農田平整有序、鄰里和諧共處、百姓安居樂業,農村在悄然間已變為“景區”。
蘆溝蝦稻共生產業園位于盱眙縣黃花塘鎮蘆溝社區境內,該產業園規劃面積10000畝,核心啟動區1000畝,在園區內打造高標準農田,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園區內進行景觀提升,使得園區與周邊的蘆溝小區形成有機的整體,宛如一幅山水畫。如今,登上蘆溝蝦稻共生產業園的觀景臺,灰瓦白墻、蘆花朵朵,蝦紅稻綠、水鳥陣陣,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農村資源從“沉睡”到“喚醒”轉變,集體增收取得突破
黃花塘鎮鎮域面積較大,有298.96平方千米,較大的面積導致部分農村的公共資源并未被完全利用,更沒有為村集體形成收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為此,黃花塘鎮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將零碎資源整合成片,同時加強未利用資源的利用,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率,為村集體增加收入。通過在全鎮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各村(社區、場)的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村集體增加350多萬元,村均增收20萬元以上,為鄉村振興助力。
“我們希望通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能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資源利用效率,徹底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速實現鄉村振興。”黃花塘鎮黨委副書記楊光說。
基層治理從“復雜”到“簡單”轉變,智慧鄉村得到運用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治理復雜多變,考驗著基層干部的能力與智慧。盱眙縣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新模式,并注重運用信息化方式推進基層治理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方便村民網上辦事,盱眙縣開發“智匯鄉村”小程序,有“村情村貌”“兩委風采”“黨員聯戶”“村內廣播”“村事e辦”“村內活動”等內容,既讓村民對村里更加熟悉,又使得村民可以足不出戶,直接在網上辦事。同時又對村內的黨務、政務、財務等信息進行公開,也能使村民對村務進行監督,提高村決策的合法性和科學性。
“基層治理是一個難題,我們的解題思路是讓黨員、群眾、網格員都參與進來,同時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基層治理數字化、簡單化。”舊鋪社區黨總支書記徐紹兵說道。
盱眙縣舊鋪社區桃源小鎮借助三維實景管理手段打造“智慧社區”。在三維實景中,可以看到所有黨員的分布、黨員網格的分片、以及“黨員聯戶”的結對服務情況,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服務。桃源小鎮還創新實施“隨手拍、促文明”活動,居民通過“隨手拍”把小區內的不文明現象發到小區微信群,由社區工作者登記處理,人人都能參與社區治理。此外,還公開黨務、政務、居務、財務、服務等信息,上墻到大屏,下沉到手機,讓每個居民對桃源小鎮的運營治理瞧得著、看得懂。(嚴保青)
融媒體編輯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