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南京,則是長江沿岸歷史悠久的大型港口城市。南京文化依江而生,伴江而興,為六朝古都積淀下了厚重的“家底”。
(資料圖片)
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李子俊 攝
長江南京段文化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古金陵48景中的11景,沿江還有眾多文物古跡、工業遺存、工業旅游景點、非遺項目等。兩年來,我市在保護傳承中不斷挖掘長江文化內涵,集結“最強大腦”研究厘清南京長江文化發展脈絡,讓長江沿線文化遺產在修繕保護好的基礎上“活起來”。
剛剛收官的南京市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中,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重點對長江南京段文旅資源進行了全面普查梳理。長江南京段自然生態優美,棲霞山、瓜埠山、燕子磯、幕府山、獅子山、老山、三山磯相伴一江春水;河西濱江濕地、江豚保護地、江北新區沿江生態濕地,以及江寧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護持長江沿岸;古金陵48景中的棲霞勝景、燕磯夕照、永濟江流、嘉善聞經、達摩古洞、化龍麗地、幕府登高、獅嶺雄觀、三宿名巖、龍江夜雨和星崗落石11處長江故址依舊可尋。南京城墻(獅子山段)、浦口火車站舊址、龍江船廠遺址等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渡江勝利紀念碑、揚子飯店舊址、和記洋行舊址等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靜海寺遺址、南京招商局舊址等1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合佛貍祠遺址、江北新區晉王塔遺址等2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800余處文旅資源點,充分展現了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興的生動畫面。從五十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的誕生,到新石器時代湖熟文化的形成,再到春秋戰國越城因江而筑,三國鼎立石頭城上一片降幡,南朝盛世成就四百八十寺,大明王朝鄭和寶船遠洋壯舉,百萬雄師過大江迎來新中國的誕生,一橋飛架南北盡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本色。南京的歷史無不與長江密切相關。
“南京長江段文旅資源豐富、文化類型多樣,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涵蓋了長江古都文化、海絲文化、紅色文化、文學文化、山水文化、秦淮文化、工業文化、儒釋道文化。”去年6月,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教授擔綱,編制完成《長江經濟帶南京段長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概念規劃》,提煉出了“長江文化八大主題”。
就在本月剛剛結束的南京市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中,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攜手南京財經大學研究編制了《南京市長江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報告》,進一步梳理了我市厚重的長江文旅家底。報告指出,南京長江共擁有文旅資源總數達831處之多,類型豐富、生態優越、連片集中、活力涌動。提出可以深度挖掘各類資源特色內涵,推出了歷史文化旅游、現代時尚旅游、工業旅游、游輪、空游、沿岸陸游六大重點文旅產品。
南京首條濱江游輪“長江傳奇”
日前,市民高蔚登上“長江傳奇”感受濱江夜游,十分驚艷:“2個小時的航程,沿線看點十足,有很多文化底蘊十足的景點建筑及新景新貌,閱江樓、南京長江大橋在夜色下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長江傳奇”游輪和其所處的幕燕濱江風貌區,承載了厚重的長江文化“家底”。兩年來,該片區通過“江岸聯動”,不斷挖掘長江文化,打造長江主題游線,成為市民游客鐘愛的打卡地。他們春天漫步在江邊“櫻花大道”,看“漫天飛雪”櫻花簇簇;夏天乘著江風登上游輪,賞燕磯夕照大江風貌;秋天乘直升機、熱氣球俯瞰長江,看兩岸層林盡染的豐收景象。
揚子江畔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千帆競渡”的雕塑下,停泊著曾在渡江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京電號”小火輪,97歲的它依然威風凜凜。眾多中小學生來此“探望”它,感受當年“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磅礴氣概。“京電號”的成功修復,是南京保護長江文物的樣本典范。2009年,“京電號”剛回到南京時,船身氧化嚴重。2019年10月,“京電號”小火輪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專家團隊歷時一年多完成了“考古式”的科學修復。
南京幕燕風光帶“櫻花大道”。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杜文雙 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南京打造了幕燕風光帶“櫻花大道”,提檔升級金陵船廠老舊廠房,建成長江第五大橋,建設完成了青龍綠帶、浦口火車站、江心洲大江側濱江風光帶等在內的濱江新四十八景園,啟動了南京石頭城遺址公園、江北大馬路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等項目。同時串珠成鏈,推出了長江游特色研學線路、濱江外灘風光游覽線,打造世界級城市濱江文體旅休閑帶。南京沿江的眾多工業遺址、工業旅游景點,也被活化利用、煥發生機,如梅鋼投入巨資改造數公里長江岸線,守護清水碧波,2020年成功創建江蘇省工業旅游區;在本月初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2年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公示名單中,南鋼工業文化旅游區榜上有名。
南京,正摩拳擦掌,努力走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前列,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的璀璨明珠。為更好地推進南京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加快建設南京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今年下半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開始推進研究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先期與南京大學賀云翱教授團隊、張鴻雁教授團隊共同研究完成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思路研究》,以南京長江文物及文化資源分布、山形水勢為基礎,結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求,依托長江主干及主要支流河道,構建 “一主三線,九園多點”“兩岸一體”的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格局。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