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了解到,截至目前,紀念館今年新征集453件(套)文物史料,這些新征集文物史料進一步確證了侵華日軍暴行,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南京大屠殺再添鐵證 453件(套)新征集文物史料公開】
在今年新征集的文物史料中,日本友人大東仁先生在日本代征集到51件(套)珍貴的文物史料,包括侵華日軍《陣中日志》、“榮第1644部隊”相關照片等。其中侵華日軍士兵新井淳的《陣中日志》是一份日軍士兵記錄的日記原件,包含了日軍傷兵收治、搶劫、設立慰安所,以及日軍遭到中國守軍頑強抵抗等重要內容。這是目前發現的在“慰安婦”制度正式確立后,日軍在南京開設慰安所時間的最早記錄。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文物部主任艾德林介紹,記錄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關于1938年1月1日,日軍在南京設立慰安所的記載。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從今天起,開設了慰安所,每個人30分鐘,費用是下士官150錢、約合1.5日元,士兵100錢、1日元,相當熱鬧,一直處于滿員狀態。
大東仁先生還征集到60余張關于日軍“榮第1644部隊”的照片,填補了史料空白。據悉,日軍侵占南京后,1939年4月,在原“中央醫院”(今東部戰區總醫院)舊址成立“榮第1644部隊”,又稱“多摩部隊”,其對外宣稱是日軍“華中防疫給水部”,實質上是從事大規模細菌戰與毒氣戰研究試驗的機構。其中4張是該部在南京舉辦類似“變裝游行”活動的照片,上面清楚地顯示出“榮第1644部隊”字樣的標牌。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日本侵華史研究專家孟國祥說,南京的“榮第1644”部隊和“731”部隊同樣臭名昭著!由于這些細菌戰實驗都是極其隱秘的,后期日軍又將相關資料銷毀,我們掌握的資料很少。一組這樣的照片史料,對我們確認“榮第1644”部隊的存在,推進這個專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南京大屠殺史系列新書發布 加強國際傳播】
12月1日,8本南京大屠殺史系列新書對外發布。其中,由張連紅、王衛星、楊夏鳴和劉燕軍4位專家歷時20多年合作完成的專著《南京大屠殺國際安全區研究》與讀者見面,這是截至目前國內外第一本系統全面深入研究南京安全區的學術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南京大屠殺史》西班牙文和哈薩克文,與此前的英文等版本形成7個語種海外傳播矩陣。
南京大學出版社學術·大眾圖書中心主任楊金榮說,讓更多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們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以共同守衛人類來之不易的和平。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方晨 張中玄 羅聰懿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