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沙溝鎮沙北村位于王莊蕩、官莊蕩、興盛蕩之中,歷史上全村沒有一畝糧田,只有9100多畝荒草灘以及由460畝灘身較高荒田人工開挖出的垛田。村民以蔬菜種植為主要收入,并通過湖蕩中出產的蘆葦、蒲草、蒿草經營副業。由于沒有防洪設施保障,村民收入低,是一個經濟薄弱村。
為挖掘自身資源、向荒灘要效益,沙北村黨組織一任接著一任干,探索出黨建“五子四格工作法”,促進全村各項事業發展,先后獲評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首批新農村新家庭計劃示范村、泰州市康居示范村。
“新農人”:返鄉有事做,種地有補貼
(資料圖)
月初,王進亮新復墾的180畝田里,麥子已發芽出苗,長勢喜人。雖然是種糧“新手”,可他對小麥生長一點也不擔心。
“決定種糧食之前,我向身邊許多朋友請教過了,技術上心里有底,而且現在都是機械化種植,我從農機合作社請人幫忙播種,8小時就全播完了,田間管理也可以交給專業合作社,什么都不用煩。”王進亮當過兵,退伍后回村創業,他認為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也希望憑自己的能力為家鄉作貢獻。今年,通過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公開招投標,他承包了村里180畝復墾低洼田從事糧食生產。
王進亮說,沙北村是一個資源大村,適宜發展漁業和農業。一開始苦于沒有資金和技術,找不到合適的項目,他便經常向養殖戶和種植大戶學習,到別人的田里觀察,經過幾年積累,掌握了一定的種植經驗和實踐技能。
“現在國家對糧食生產扶持力度很大,有種糧大戶地力保護資金、農業保險、托市收購等,出現倒伏、病蟲害還有保險賠付,保費不用自己出,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向專家請教,植保全程機械化,省心省力。有了這些支持,我才敢接這180畝地,效益好的話我還想繼續擴大規模。”王進亮說。
村干部:“四格”夯實硬實力,“五子”提振精氣神
沙北村的9100多畝魚塘和藕田,多年前由當地農戶自行開發、經營,管理混亂,效益不高。2019年起所有村經濟合作社改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鼓勵村民以承包經營的土地、資源入股。在這個政策指導下,沙北村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將全村所有資源收回村集體統一經營。村黨總支書記王建友說,在這個過程中,剛開始也有部分村民抵制,在市、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耐心工作,最終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的承包經營權轉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權。
在此基礎上,沙北村投入200多萬元對塘口進行改造,“小變大、粗變精”,將全村數百個小塘口整合成80多個精養塘口,每個塘口通電、通路,疏浚生產河道5000多米,讓每一個塘口上水方便、放水自由。改造完成后全村塘口在鎮資源招標平臺上公開招標,承包價格由以前的平均800元/畝提高到1300元/畝。2021年底,沙北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148萬元,股份經濟合作社拿出900多萬元向2350名村民股東分紅,人均分紅近4000元。
在王建友看來,發展的“秘訣”正是抓黨建,通過創新“五子四格工作法”,夯實了硬實力,提振了精氣神。“‘五子’是抓手,‘四格’是目標。”王建友說,“五子”就是一張單子、一個本子、一把尺子、一副擔子、一只框子,“四格”是指田成方格、事在網格、人講風格、發展升格。
“田成方格”是第一步。這幾年,沙北村探索“加強黨建引領,深化資源管理”,規范所有塘口的資源管理,使每塊田都有規范的合同文本、每分錢都掌握在村集體手中,從制度上將規范資源管理方案化、格式化。
培育特色產業,向資源要效益,促進產業興旺與生態發展同步,這是沙北村努力踐行的“發展升格”。沙北村引進新的生產方式,提高種養效益。在村干部王闖兵等人的帶動下,推廣了4000多畝荷藕套養小龍蝦等復合種養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引進荷藕新品種,與沙溝藕廠合作建立1000多畝荷藕綠色產品基地。成立沙北村生態養殖聯盟,引導村民按標準養殖,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產品質量的提高。
“口袋”富了,“事在網格”“人講風格”,文明鄉風也蔚然成風。村“兩委”以網格化思維推進村級各項工作,村支書擔任一級網格長、村“兩委”班子成員擔任二級網格長包片,熱心公益、村民評價較高的老黨員、老干部擔任網格員,開展矛盾調處、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扶危濟困等工作。
“五子”中,“一張單子”是第一要素,這“單子”就是基層黨建清單。全村64名黨員每人都有“清單”,其中聯系留守老人是共同項目,每三天至少登門一次是細則中的硬性規定,服務內容主要是向老人提供生活幫助,比如代購生活用品等。“一副擔子”則是“一張單子”的深化,推動村“兩委”成員“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一個本子”是“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制度的形象化說法,推進支部規范化建設;“一只框子”說的是紀律和規矩;“一把尺子”是指在干部述職評議和民主評議黨員過程中,堅持一個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
談起“五子四格工作法”,王建友深有感觸,他說:“實踐說明,農村工作千重要萬重要,黨建工作最重要;千保障萬保障,提升農民素養是根本保障;千發展萬發展,生態發展才是最可持續的發展。”
“原住民”:集體增收,農民增富
今年底,58歲的村民夏其文就將搬進村里集中代建的聯排別墅了。由于處在國家淮河治理工程搬遷區,他家原來120平方米的平房將被拆遷,一家人搬到安置區18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只要出5萬多元。
沙北村抓住國家洼地治理工程建設的東風,投入近億元資金,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村莊。夏其文說,近幾年,村里不僅在硬件上修橋建路,架設動力電源、疏浚河道,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還持續培養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讓耕地、水面向資金實力更強、種養技術更高、品牌營銷渠道更廣的能人和大戶集中,確保集體資源“保值增值”。
“我2畝多地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年底分紅3700多元。以前自己種,不僅辛苦,收益也不高。現在,人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我從事自己的特長、經營建筑行業,每年又有10萬多元收入。”夏其文說,村里現在有了荷藕種植和水產養殖兩大支柱產業,推廣荷藕套養小龍蝦等復合養殖模式、引進荷藕新品種,成立生態養殖聯盟、推廣生態養殖,推動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提高,實現了集體增收、農民增富,大伙兒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