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近日,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完善,加之疫情形勢復雜多變,不少市民開始囤積感冒、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藥品。那么,公眾有沒有必要跟風“囤藥”?出現感染癥狀后怎么辦?兒童孕婦等特殊群體核酸陽性了怎么辦?記者采訪了江蘇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王永慶,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兼呼吸科主任趙德育三位專家。專家們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資料圖片)
問:如果出現感染癥狀,居家治療期間對癥服藥需要注意些什么?
王永慶:藥物治療的一般原則是,無癥狀者無需藥物治療,如果有發燒、咳嗽等相關癥狀,可以選用一些必要的藥物來對癥治療。合理用藥很關鍵,同類藥物千萬不要重復用藥,以免出現藥物過量風險。比如很多復方感冒藥中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藥物成分,重復用藥容易造成過量使用,導致肝功能損傷,所以用藥前,建議大家要仔細查看用藥說明,防止過量。超劑量用藥不僅不能緩解癥狀,還會導致不良反應風險增加。除了避免超劑量,還要避免超次數使用,退燒藥每4-6小時才可重復使用1次,如果一種退燒藥物效果不佳,不可超劑量使用,也不宜疊加使用。此外,要提醒大家,退熱藥、感冒藥、止咳藥、化痰藥,這些藥品都不能治療新冠肺炎,只是用于緩解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癥狀。
問:現在有些市民跟風“囤藥”,有必要嗎?
王永慶:“囤藥”不可取,備藥要科學。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90%以上都是無癥狀和輕型,沒必要大量、非理性地搶購藥品。但家中可適量預備一點常用的解熱鎮痛藥、中成藥、常規感冒藥,同類藥物準備一種即可,備上夠用幾天的就行。要注意藥物的有效期和貯存條件,長期不用會過期,特別是糖漿類,打開后如果保管不當,可能造成藥液污染或變質。
居家對癥服藥,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有的藥物會刺激胃腸功能,胃腸功能弱的患者要謹慎服用;二是服藥后不能飲酒,有的藥物會與酒精產生反應,容易導致肝臟損傷;三是有一些藥物使用后,容易產生嗜睡等副反應,注意不要駕車或者從事精細工作;四是合并用藥有時候會影響血壓等,患者要注意自己的血壓等指標。建議大家通過互聯網醫院等渠道,咨詢用藥問題,評估用藥風險。
問:什么情況可以居家治療?何時需要去醫院就診?
黃英姿:如果只是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且沒有嚴重的基礎疾病;或雖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但處于穩定期,不需要住院治療,家庭也具備隔離條件的,建議居家治療。盡可能在相對獨立的房間居住,使用單獨衛生間。家庭應當配備體溫計(感染者專用)、紙巾、消毒產品等。居家治療期間,每天早、晚各進行1次體溫測量和自我健康監測。如果有發熱、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頭痛等癥狀,可進行對癥處置或口服藥治療。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面對面的探訪。
但當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時則需要及時就醫,比如出現突然呼吸困難或氣喘;經藥物治療后體溫仍持續高于38.5℃,且超過3天;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且不能控制;孕婦出現頭痛、頭暈、心慌、憋氣等癥狀,或出現腹痛、陰道出血、胎動異常等情況,需要及時就醫。此外,一些非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燒等急癥,如闌尾炎等,也不能耽誤,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在院期間,要注意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診療過程中全程規范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禮儀,候診和排隊時,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離。隨時保持手衛生,避免觸摸公共物品(如門把手、門簾、掛號機、取款機等),觸摸后及時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劑揉搓雙手,避免用未清潔的手接觸眼口鼻。
問:當前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黃英姿: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當前形勢下,要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平時要正確使用口罩,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注意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聚集扎堆,注意經常開窗通風,使用空調時,也要注意通風換氣。凡是符合接種條件的人群,應積極全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60歲以上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和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都是新冠肺炎重癥高風險人群,盡快接種、盡早受益。
問:孩子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家長該如何應對?
趙德育:病毒入侵體內后,人體會調動免疫系統與之抗衡,發燒其實就是人體抵抗病毒的正常反應。所以如果孩子出現咳嗽、發熱等癥狀,在精神狀態穩定的情況下,家長可先監測兒童體溫,對癥處理、觀察病情。如果孩子連續發熱超過三天、咳嗽加重、精神狀態不佳,甚至出現皮疹、明顯腹瀉、膿血便、尿量減少、呼吸加快、超高熱、意識障礙、抽搐等情況,家長應迅速帶孩子及時就醫。兒科被稱為“啞科”,幼童雖然不會說話或者無法清楚表述病情,但是他們會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病痛,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這些外在異常表現。
問:冬春季節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家長在兒童照護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趙德育:秋冬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發熱和咳嗽是兒童呼吸道常見癥狀。導致發熱、咳嗽癥狀的病原體非常多,以病毒感染為主,也包括某些細菌、肺炎支原體。當進入公共場所,乘坐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時,孩子要規范佩戴口罩,同時注意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家長從外回到家后,要洗手后才能抱孩子。孩子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家里注意做好開窗通風。在生活作息方面,要讓孩子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多喝水,同時保證孩子攝入營養均衡,多吃水果和蔬菜,適當活動,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王子杰 包裝:譚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