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是蘇州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蘇州打造先進材料產業創新集群的重要一環。將傳統優勢的基因與底蘊傳承下來,應勢而動、因時而變,蘇州成立了智能纖維與可穿戴技術創新聯合體。聯合體的牽頭單位本身就是一個“大聯合體”的成功嘗試,如今從中拎出一條面向未來的技術主線,成立新的聯合體,都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在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的展廳里,新增加的創新聯合體展區,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衣服和畫作,在紅外熱成像相機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相關資料圖)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研發部副部長張林介紹,“這新開發的一個產品,雖然看起來是一塊普通陪的布,但是再仔細看,會發現里面有16個溫區,每個溫區的溫度都是單獨控制、單獨開關和單獨定時的。目前我們的產品定位是運動康復領域,用于緩解肌肉疲勞。現在已經完成了設備組件的整體開發。”
讓纖維發熱,不是新研發出來的技術,但是把這些發熱纖維,做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產品,是聯合體帶來的新變化。作為智能纖維與可穿戴技術創新聯合體的牽頭單位,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是全國第十三家、江蘇省第一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年多來,來自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團隊,圍繞一個個化纖行業的前沿技術展開攻關。不同的命題,在中心里形成了不同的“研發線”。
“我們持續地加大投入,完善我們的實驗室,中試、檢測和認證的平臺,所以已經具備全產業鏈的創新優勢。在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例如如何整合行業的創新資源,如何加強人才的積聚,怎樣集中力量來突破關鍵的技術和重大的戰略需求,我們將這些經驗運用到了創新聯合體中” ,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梅鋒介紹。
有原始創新的“深蹲助跑”,有創新中心的經驗加持,選定了“智能纖維與可穿戴技術”這一技術方向后,不同“研發線”迅速碰撞出火花。這件穿在身上就能在家里測心電圖的心電衣,由聯合體成員江南大學與中心聯合立項,近日,它進行了一次“柔軟的”升級。
張林表示,江南大學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像信號采集,以及一些硬件和軟件化的,包括信息化的工作。對于材料這一部分,江南大學采用的是市面上現有的方案,但一直不太滿意。嘗試過比較硬的金屬纖維,也嘗試過比較粗糙的碳纖維,然后在江南大學與中心聯合體的聯合開發機制下,組織了一個聯合技術攻關,創新中心把柔性的導電纖維的技術,包括材料,提供給江南大學做定向的導入。
需求交融,技術共享,聯合體成員有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供給,因此收獲了更大市場。創新中心、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和北京創新愛尚家科技曾經憑借石墨烯特種纖維技術,為北京冬奧會提供發熱工作服、發熱座椅等系列產品。聯合體成立后,三方開始開辟“后冬奧時代”的場景應用市場。
北京創新愛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利軍說,在創新聯合體里能夠產學研用,它具有一個系統化的全鏈條,包括學科上的交叉和工種上的交叉,所以能夠大幅降低研發周期。創新聯合體里的企業眾多,且包含不同的領域,所以它能夠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有更多的場景體驗。
不是簡單的企業出題、高校或科研院所答題,創新聯合體讓多方組團,勁兒往一處,共同探討開發前沿技術。同時,作為任務型組織,聯合體也在整合資源,打造“三大實驗室”,并同步推進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工作。
“一個是智能纖維與可穿戴的認證評價實驗室,一個是制品實驗室,還有一個是大數據的平臺實驗室。目前實驗室的構架基本搭建完畢,接下來要為智能纖維和可穿戴技術方面進行開發攻關,以及引進配備的儀器儀表。標準制定方面,聯合體成員單位都積極地參與當中,引導紡織業,把新的技術作為一種新方法和新驗證,為行業做技術支撐”,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玉萍介紹。(看蘇州時政專稿 記者:喬亞萍、朱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