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加拿大蒙特利爾當地時間12月13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開啟“江蘇日”展覽宣介活動,期間還舉行了江蘇邊會,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江蘇經驗、中國之治。
活動現場,國家生態環境部向與會人員推介了江蘇,江蘇生態環境廳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一幅幅生動圖片、一段段精彩視頻,向世界講述了江蘇大地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和萬物共復蘇的生態文明理念實踐。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存在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的特殊省情。近年來,江蘇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組織開展大規模的自然生態保護行動。在嚴守生態空間方面,江蘇在全國率先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濕地面積超 300 萬公頃,濕地率全國最高。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方面,江蘇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創新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構建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通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江蘇不斷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
多措并舉下,江蘇生物多樣性“家底”不斷擴容,種數達6903種,棲息環境得到有效恢復,生態環境趨向完整穩定。江蘇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做法,改變了江蘇,也為全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供了經驗和智慧。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鄭偉、王鵬、何斐 編輯/孫櫻)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