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我們要打造一個‘場’,讓一流服務匯聚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園區。” 在常州市武進區副區長、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黨工委書記徐俊的愿景里:這個“場”,陽光雨露充沛,人才像梧桐林里的鳳凰千里來歸,如千里馬般盡情馳騁,從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蓄能“創新力”
(資料圖片)
全面激活“最強大腦”
多年“叩門”求才,西太湖人才家底厚積成勢:
武德珍,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博士,2012年創辦先諾新材,研制并建成了全球首套年產30噸和100噸規模高性能聚酰亞胺纖維的生產線;董國材,荷蘭萊頓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2015創辦國成儀器,研發出省、市首臺(套)重大裝備,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董鵬,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免疫學博士,目前投身常州西太湖細胞治療前沿技術研究院建設……
近年來,西太湖以創新平臺聚人才,以創新環境激活力,以創新產業拓藍海。目前,擁有各級創新創業載體22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加速器1家。
作為常州市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常州西太湖細胞治療前沿技術研究院是細胞治療共性技術和先進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服務新型研究機構,首批4個院士級重大項目已經落地。今年6月,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在此掛牌。
“今年4月,我辭去了北京積水潭醫院的職務,開始全身心投入研究院建設,組建了一個由1名博士后、2名博士和12名碩士組成的全職技術團隊,希望未來搶占細胞治療行業的技術制高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鵬說。
以才引才、以才薦才、以才聚才
“滾雪球”效應不斷顯現
作為2015年省“雙創人才”的武德珍,正在不斷為西太湖做大“人才朋友圈”。通過外招內培,先諾新材研發團隊已經擁有4名博士、6名碩士,累計培育2名省“雙創人才”、1名常州市“龍城英才計劃”創新類人才。
2016年留學歸來的殷蘇迎上新能源產業的風口,創立了聯儲科技。去年,企業獲評“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并完成A輪股權融資。“西太湖始終以包容的姿態接納著有創業抱負的人才,用心用情紓解經營困難、員工住房等問題,為公司的融資和穩崗解決了很大問題。”殷蘇說。
數據顯示,西太湖國有資金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人才公寓有6265套,民營資金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人才公寓有226套,在建的藍灣國際人才公寓共計738套,讓各層次人才樂業又安居。
筑巢引鳳之下,“最強大腦”紛至沓來,創新能力破壁增高。據初步統計,目前園區共有常駐博士31名、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
今年,征圖新視(江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剛剛升格為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與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研發合作,聯合培養博士后人才,目前擁有在站博士后1名。“‘國字號’創新平臺的升級,使我們在引進高端技術人才上擁有更多自主權,以人才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征圖新視副總裁王巖松說。
為放大高端人才帶動效應,今年11月,西太湖發布“‘兩湖’博士說”品牌,定期邀請博士們登臺授課。“‘兩湖’博士說”形成“走出去研學、高賦能對話、坐下來謀劃”的“1+3”模式,打造以創新創業者為中心的學習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組織,為“兩湖”創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
夯實“生產力”,“靶向”培養技能“尖兵”
強產業、興城市,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當前,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正在“一高四新”(高端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經濟)產業賽道上全力馳騁,累計培育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6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家。
“近年來,隨著企業轉型升級,生產工藝的技術含量愈發精密,高技能人才亟需定制化培養。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自建培訓體系,靶向培養技能‘尖兵’。”蘇文電能行政總監何娟告訴記者。
作為新經濟領域的代表,蘇文電能深耕電力行業多年,秉承“向技術要競爭力、向技術要效益”的技術創新理念,建立起以“赫茲”“法拉第”“愛迪生”命名的三級培訓學院體系。
“新員工、遇到技術瓶頸的老員工、管理干部分類參與新兵、金兵、尖兵學院培訓課程,挖掘內部教學資源,全面推動高技能人才梯隊建設。”何娟透露,培訓靶向效應顯著,截至目前,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達26%,核心技術人員均參與取得相關專利和著作權。
企業和政府雙向發力,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正由“工”變“匠”,創新才智充分涌流。根據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近年來,西太湖創新花式培訓,開展企業員工大課堂、“藍領專家”講座等。
“園區打破以往‘大鍋飯’模式,為企業提供量身‘小灶’,將全年集中授課改為企業‘自主式訂單送學’。”西太湖科技產業園黨群工作部部長袁晟成介紹,升級版的“訂單送學”設置了9類主題、149門課程,暢通技能型人才的成長通道,做大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常州歐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電流線線長陳建興,正是“訂單送學”的受益者之一。“基本每年都報名園區的電工課程,參加企業技能考核比賽。”陳建興憑借精湛的業務技術,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領軍人才,相繼獲得“武進區優秀農民工”稱號、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章。
袁晟成透露,目前,西太湖正整合園區各企業自身的優質培訓課程,結合產業特色,打造“企業家門口的共享技能培訓課堂”,為“兩湖”建設培養造就一支規模更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產業人才隊伍。
提升“服務力”
拿好奮斗擔當“接力棒”
“新員工產業學習社提供的課程就像大學的綜合課和專業課,豐富且實用。我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不同的知識。”入職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招商局3個多月,河海大學材料專業碩士研究生高杰很快實現了從“實習”到“實干”的過渡。
“選好苗”只是第一步,“育好苗”“用好苗”更是關鍵。今年,西太湖成立新員工產業學習社,將園區產業細分為高端醫療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新經濟5個領域。
“新員工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和興趣所在,跨部門選擇相關產業組成社團,5位部門負責人以產業社團導師助理的身份為新員工提供幫助,促進新員工學習更多的產業知識,服務園區企業。”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科技局局長張衡,擔任了新材料產業組導師助理,“以老帶新、以專促能,希望我們傳授的‘漁’,能幫助青年員工快速成長、圓滿‘出師’,提升園區的服務力,拿穩握牢‘兩湖’的‘接力棒’。”
作為招商小組成員,高杰選擇了新能源產業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是西太湖正在探索的未來產業新賽道,現在的培養方式,能讓我們很快掌握市場規模、發展格局、發展重點、上下游產業鏈等相關知識,助力項目招引。”高杰說。
除了授新員工以“漁”,西太湖還致力于為更多干事者賦能。今年以來,園區打造“‘兩湖’未來TALK”干部教育培訓品牌,聚焦“兩湖”之勢、“兩湖”之力、“兩湖”之美,設置政治引領、產城規劃、科技創新等九大板塊課程,分設大咖講“兩湖”、領導談“兩湖”、總裁論“兩湖”、青年說“兩湖”4類子欄目。除園區管委會機關干部參訓外,街道、國有公司、平臺、重點企業等的黨員干部職工也都納入培訓,實現共同提升,營造“想學、能學、敢為、能為”的干事創業良好氛圍。
高端科技人才“頭雁領航”,產業技術人才“靶向發力”,青年干部人才“賦能干事”……“回顧西太湖發展史,從農場到農發區、經發區,再到眼下‘生態創新區、最美湖灣城’的打造,既是接力傳承,更是接續奮斗。希望越來越多人才主動融入‘兩湖’創新區建設,讓改革創新、奮斗擔當,成為西太湖的最強音、最亮色。”徐俊表示。(諸麗琴 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