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時節,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草澗屋村的新一茬小麥已冒出尖尖的“腦袋”,望過去猶如一片綠毯。這塊土地可不一般,小麥播種、肥料播撒全部使用機械,號稱“無人農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前不久,一場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智能裝備演示現場觀摩會在此舉辦。兩臺紅白相間的“久保田”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間穿梭,伴隨著隆隆轟鳴,收割、脫粒、碾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這座農場位于南京國家農高區,是溧水區農業農村局與江蘇克勝集團南京蜻蜓智慧農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示范農場。土地于去年7月流轉,經平整后開始栽種,今年收割的是頭一茬水稻。
觀摩會當天,南京蜻蜓智慧農業研究院的王建明身著橙色工作馬甲,奔忙在松軟的田地上。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收割機駛過之處,粉碎后的稻稈有序從收割機尾部“吐出”,留下后方一排排整齊的“寸頭”稻茬。仔細一看,前方駕駛位上卻無人操作。
“這是無人收割機。我們在后臺系統中規劃好作業范圍,設置行進路線,就能一鍵作業。這兩臺機器,直線路徑跟蹤誤差在5厘米以內,10分鐘就能收掉一畝。”王建明說,農場無人化不僅體現在水稻收割上,前期的插秧、病蟲害防治以及下一季的小麥播種,都示范應用上了無人駕駛農機和無人植保機。
不僅作業效率高,無人收割機的作業精準度也更高。向田間望去,靠近田埂的稻茬略高,且參差不齊,遠處的較為整齊。“我們給參加觀摩的大戶做個對比,人工收割憑經驗判斷,稻茬不齊,但無人機器專業度更高,稻茬更齊整,損失率也有降低。”王建明解釋。
無人化農場的打造,在克勝集團總經理吳偉看來,不僅是技術使然,也是大勢所趨。
他介紹,克勝集團以農藥銷售、植保服務起家,也較早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近些年,由于農村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失,土地逐漸面臨“無人種、不會種”等難題,農業生產無人化、農業現代化成為必然趨勢。“我們成立這個無人農場,不僅是自身發展需要,更是想在溧水、江蘇乃至全國,總結出一些經驗,供其他大戶和農業企業借鑒。”
觀摩會當天,溧水區永倫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永倫盯著無人收割機看了很長時間,在收割機行進十余分鐘后,他為大家演示植保無人機的使用。
“我們給別人提供農機服務,也種200多畝地,農場在白馬鎮浮山村。”王永倫告訴記者,自己有拖拉機、收割機和無人植保機3臺農機,只有植保機實現無人操作。“去年用上植保無人機,才感覺到更省工省事。今天看了其他無人機器,感覺人不下田真好。以后機器價格下來,我們也用更多無人機器。”
說話間,收割機已來到運糧車旁,將清爽的稻粒倒入車倉,空氣中彌漫著稻谷的清香。王永倫的妻子笑著說:“我們倆種了20多年地。上世紀90年代時,稻子都是手割,真是吃苦。十幾年前開始有收割機,沒想到現在都有無人的收割機了。”
不過目前打造完全無人化的農場還有困難。王建明解釋,困難一是土地平整成本高,二是缺乏合適的管理人員。“前者是因為對土地要求更高,需要地塊更平坦、溝渠路道更合理。而后者更難,一個傳統的拖拉機手,培訓一兩個月就能上崗,但是無人農場的管理者,統籌這么多農機,設置這些參數,需要懂得更多。業內正是缺乏這樣的農業專業人才,我們為此還開辟培訓業務,希望再過幾年能為鄉村振興多培育一些技術人才。”
近年來,溧水區全面實施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加快農機轉型升級。今年率先在位于南京國家農高區白馬鎮的蜻蜓農服白馬示范農場建設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以500畝示范區為核心,打造耕、種、管、收無人農機作業示范區,探索實現精準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的農業生產模式。
溧水區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科負責人潘翔宇介紹,“未來兩年,我們還將繼續推進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建設,力爭在全區范圍內打造2-3個具有示范效應的‘無人農場’,加快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應用。”
記者手記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是關鍵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高質量發展,鄉村不能成為短板。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之一,要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的根基是糧食生產能力安全,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是關鍵。良種、良田,配上好農機、好農藝,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穩產增產有了保障,農業基本盤就能更加穩固。
同時,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建設,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才能把糧食安全的基礎夯得更實。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