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發熱患者激增,醫務人員也難免“中招”,醫院各科室面臨極大的挑戰。記者走訪江蘇省中醫院多個科室看到,廣大醫務工作者依然堅守崗位,再一次獻出“炙熱”的堅守。
“前沿陣地” 他們急患者之所急
【資料圖】
機器在蜂鳴,患者在哭喊,醫護對話的聲音,還有此起彼伏的咳嗽聲……閉上眼睛站在江蘇省中醫院大廳,耳中被各種嘈雜的聲音充斥。醫院的急診和發熱門診是接待患者“前沿陣地”,這里也是最忙的科室之一。
“現在每天就診量在1000多人次,醫院也舉全院之力,從呼吸科、感染科、ICU、心臟科、老年科各科抽調骨干力量支援急診。”江蘇省中醫院急診中心主任郭濤告訴記者,醫務人員幾乎全員帶病上崗,絕大多數都是一退燒就回到崗位上。“呼吸機也很緊張,病人‘源源不斷’,剛收治一批到病房很快又被新的病人填滿。”
急診中心護士長汪媛媛以簡單的輸液數量變化來舉例,平日里急診輸液量約200人,現在已經長了3倍,變成了600人。“每一班的工作時長排好了6小時,但一般大家都要10個小時左右才能下班。”說到班次,汪媛媛哽咽了,作為護士長,她直接負責為護士們排班,“在最難的時刻,大家都是先把科室里工作做完,最后才考慮個人困難,好多雙職工,只能把小孩自己放在家里。”
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喬飛從9日起就沒回過家,一直住在辦公室里。“發熱門診的門診量最近是平時門診量的20倍,每天在500多人次,與此同時醫生們也不斷輪番‘倒下’,人最少的時候全科只有我和另一位醫生在上班,當時我也‘陽’了。”喬飛說,不過很快,醫生們輪流恢復到崗,目前返崗率已經超過90%。
“這個病還是要多注意休息,不然容易發展成肺炎。”對著記者科普,實際上喬飛本人正是最大的“反面典型”。他以為自己癥狀輕,很快就退燒了,吃了一粒退燒藥就又開始工作,直到最近咳嗽越來越嚴重,拍了CT才發現自己已經有肺炎。話音還沒落,他便又將話題扯開,“老年人是高危人群,還是要規范治療,減輕肺部炎癥,可以俯臥位通氣,發現異常要及時就醫。”
“后方堡壘” 他們呵護病人安穩
“不舒服也要俯臥過來,或者大側臥位,這是救命的知不知道?”已經過了中午12點,住院部的各個樓層飄出了飯香,江蘇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魏瑜還沒能停下腳步,她推著生命體征檢測儀在病房迅速穿梭,俯身在年紀大的病人耳邊大聲叮囑,看著好像中氣十足,實則眼底一片青黑,時不時拿手指頭按壓自己的太陽穴、深呼吸。“這是我檢測陽性的第六天,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狀態,反正三天退燒后就直接上班了。”
采訪間隙,魏瑜接到家里人的電話,囑咐了幾句“能吃得下就趕緊多吃點”便匆匆掛斷。追問才知道,她86歲的母親也正在家里發燒,愛人正請了假在照顧。魏瑜顧不上說自己的情況,轉而又講,整個病區全部是收滿病人的狀態,不少病人本身年紀大、病情較重,醫護人員的救治壓力也比較大。不管患者是輕型、普通型還是危重癥患者,中醫藥治療貫穿始終,因為要結合患者的不同情況和自身基礎疾病隨時調整方藥,所以魏瑜每天查房的時間也延長了很多,中餐常常拖到下午才能吃。“患者病情變化,他們會有一定的焦慮情緒,查房除了做病情分析,還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這才能利于康復。”
同樣的狀態也發生在幾層樓之隔的老年醫學科,這里老人平均年齡是93歲,最高齡101歲,一旦發熱他們都是高危人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徐奚如說,每天上班后,醫護人員要進行嚴格消殺和防護,先對陰性患者進行查房,再對陽性患者查房,盡量延后老年人感染時間,一旦患者出現發熱、缺氧等情況,會及時上心電監護和指脈氧檢測。同時,也及時給予患者中藥煎劑的治療,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服用扶正的預防方,或輕癥方以及解熱方,中西醫兼用。
因為工作強度大,長時間戴口罩,正在生病的醫護人員會容易出現胸悶和口干的情況。徐奚如告訴記者,前幾天有個護士在病房忙到暈倒,測了心率發現已經飆升到120,血氧只有88%,趕緊幫她吸氧緩解,沒想到她稍有緩解便又投入了工作。“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家齊心協力,一定會把最困難的時刻度過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蔣明睿/文 許豐喬/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