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元旦和春節即將到來,廣大農村地區將會迎來返鄉潮。新冠病毒感染實行“乙類乙管”后,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如何得到保障?
12月30日,記者從江蘇省衛健委獲悉,按照“應設盡設、應開盡開”原則,全省1016家鄉鎮衛生院已實現發熱診室(門診)全覆蓋目標。省衛健委指導鄉鎮衛生院根據患者就診流量增加情況,適時增開發熱診間數量或延長每日開診時間;在所具備條件的村衛生室設立發熱診療站點,鼓勵將社會辦一級醫療機構、診所等醫療機構納入基層新冠疫情救治服務網絡,增設發熱診療或便民醫療服務站點,加強農村醫療服務人員開展全員培訓。
同時建立健全分級分類診療機制,全省148個縣域醫共體,將1016個鄉鎮衛生院納入轉診管理體系。建立三級醫院分區包干責任制,對嬰幼兒、有基礎病的65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暢通轉診“綠色通道”,直接轉診至三級醫院。
在江蘇農村,有871家農村養老機構,有4.4萬住養老人。為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疫情嚴重時實施封閉管理。同時江蘇省民政廳指導督促各地普遍建立民政、衛生健康、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對接機制,明確由鄉鎮衛生院一對一負責農村養老機構住養老年人診療工作,設立綠色救治通道,保障住養老人緊急就醫需求。
為充實農村疫情防控力量,江蘇統籌社區工作者、專業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加強對農村高齡空巢獨居老年人、困境兒童、“一戶多殘”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尋訪關愛,動態掌握特殊困難人群身體健康狀況及家庭生活狀況,及時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敏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