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春節,九村聯建糧食倉房項目就開工了,對米企、村集體、村民來說,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徐昕掰著手指頭數著日子。
今年4月,從江蘇省興化市應急管理局來到鄉村,徐昕成了興化市鄉村振興工作二隊隊長,帶著隊員一道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見效。肩負同樣使命的,共有14支隊伍63人,清一色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融入農村,激活鄉村振興動力
(資料圖)
正是“三夏”大忙,興化市沙溝鎮種糧大戶忙得不可開交。工作四隊在當地糧食產業園區走訪調研,沒承想,迎面被潑了“冷水”。
“秧苗不行了!”面對發黃的秧苗和農戶的期盼,工作隊一時束手無策。好在鎮農業農村局的同志及時趕到,這才解了燃眉之急。“工作隊不僅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線調研,更要學懂現代農業技術,把所學運用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隊長童洋帥深有感觸。
在興化市臨城街道工作隊看來,融入鄉村的第一步,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今年,臨城街道加大力度進行戶廁改造,大多數群眾參與度明顯提升,但也不乏部分群眾有抵觸情緒。
“戶廁改造是好事,為啥不配合呢?”工作隊來到龍河村唐奶奶家做工作。原來,老人自家旱廁在院里,里面種了蔬菜,她擔心把種的菜弄壞了。得知老人的顧慮后,村干部當場承諾會提前跟施工方溝通好,工作隊也對改廁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全程監管,老人最終同意改造。
融入農村,引導村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六隊把鄉村振興“板凳故事會”開到冶家村的巷子里,邀請干群為建設美麗鄉村建言獻策;借助全市創建“美麗菜園”契機,帶頭出智出工出力,將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等閑置地塊,劃分成一個個小菜園,為每家每戶贈送了茄子、甜椒、芋頭等蔬菜種子,一批“紅色蔬果”“愛心菜地”等黨建菜園責任田涌現,文明鄉風潤人心。
牽線搭橋,夯實鄉村產業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進駐鄉村伊始,各支工作隊毫不例外都對掛鉤鎮村進行了摸底,詳細了解各村“三資”底數、人才資源、產業基礎、文化底蘊、區位優勢等村情實際。
興化市戴窯鎮稻米產業遠近聞名,鎮內遍布52家大小米企,去年稻米加工交易量達529萬噸,交易額超87億元。工作二隊調研發現,村集體經濟來源大多依靠土地、水面,與稻米加工企業合作不多。“即便有,基本上也只是承接保潔、物業、勞務輸出等初級階段的外包服務,沒有與稻米產業深度鏈接融合。”徐昕說。
在得知米企有倉儲需求后,在鎮黨委、鎮自然規劃局的支持下,工作二隊找地塊、請專家、拿方案、編制申報書,推動項目列入了今年第二批全市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獲得了450萬元的資金支持。待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增加70萬余元的租金收入。
當“紅娘”牽線搭橋,工作隊努力讓村集體的家底變厚:在興化市興東鎮,工作九隊與鎮黨委、村集體進行協商,引導新中、牛陸莊、塔頭等村子“抱團”成立新三牛農產品種植有限公司,積極推介本土農特產品,建立持續可靠的銷售渠道,僅中秋節就給村集體增收近6萬元。
在興化市昌榮鎮,工作十隊促成鹽北村與泰州文旅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協助村子創成市中小學勞動教育主題研學實踐基地,賺足了人氣,贏得了財氣。隊長萬昌彬說,目前正協助鹽北村啟動農產品體驗館建設。場館建成后,將融合餐飲、農產品DIY、兒童娛樂等多種功能。
為群眾解憂,詮釋幸福鄉村內涵
一面紅色錦旗,上面寫著“為民解憂,情牽民困”,這是工作三隊最珍視的禮物。
送錦旗的是腦癱兒童小青(化名)的父親。三隊隊長曹瑋告訴記者,他們在興化市新垛鎮走訪時了解到,小青的母親改嫁,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平時只有鄰居照料。為了幫助這個不幸的家庭,三隊對接民政、殘聯等部門,幫助小青成功評殘,爭取到各類補助。小青的父親也深受打動,選擇在家附近打工,更好地照顧孩子。
為了讓更多的“小青們”得到幫助,工作三隊聯合新垛鎮黨委打造“護童在新”黨建品牌,構建“黨員帶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結對幫扶機制,優先出22名“黨員爸媽”,結對全鎮11名困境兒童,累計開展關愛活動15場,送出關愛物資近10萬元。
推動鄉村振興走向深入,各支工作隊不斷探索創新機制。工作四隊、六隊和九隊搭建搭建支部比學大平臺,邀請全市103名村黨組織書記參加“百名支書話黨建”活動,推動基層黨組織共學共進、對標找差。
針對河湖水面漂浮物處置難問題,工作三隊積極參與里下河首家水葫蘆處置中心項目建設,主動幫助協調用地、參與項目論證。項目建成后,可以消納水葫蘆500萬噸,實現全市河湖水面打撈的漂浮物100%資源化利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下一步,興化市14支鄉村振興工作隊將繼續像油菜花一樣扎根一線,保持定力,不負韶華,給鄉村帶去芬芳和色彩,讓青春在苦干實干中閃閃發光。
編輯:姜景旸 王晶
(興化市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