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金山網訊 “我們種植的水稻化肥農藥用得少,稻鴨共作養出的鴨,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產出的大米最貴的能賣到12元一斤。”江蘇省句容市邊城鎮青山村村民汪兆財揮著長滿老繭的手,指著山下成片的良田高興地說,過去在礦上打工“靠山吃山”的青山村村民,已經走上了綠色轉型的鄉村振興之路。
背靠兩座礦山,自上世紀60年代起,青山村就建起了一批石灰窯、建材廠、石子廠、運輸廠等關聯企業,形成了一整套采石產業鏈條。4年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的汪兆財借著鎮江西南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東風,回鄉干起了生態農業。在村委會的支持下,他在村里承包了800畝土地發展稻鴨共作、林下養殖以及魚類養殖,不僅保護了環境還帶動了村民致富。
汪兆財發展思路的轉變是青山村綠色轉型的縮影。近年來,青山村在對關閉宕口進行規劃整治的同時,依托山地林地資源,發展了2200畝櫻花觀賞園、500畝景觀造型林和2000多畝精品苗木基地以及300畝水果采摘園,建起了4家農家樂和3所民宿,青山村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如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邊城已深入人心,落實在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鏈條。
前不久,隨著最后一方堆石料倒入倉面并完成碾壓,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順利填筑到頂,這標志著該工程進入到新的建設階段,為水庫具備蓄水條件、電站投產發電打下了堅實基礎。經測算,電站投運以后,每年可節省燃煤約1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約35.7萬噸。
“2025年項目全部建成后,這里的系統性綠化修復工作也會同期完成,屆時項目不僅能提供清潔能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還能在邊城侖山湖旁邊崛起一個姊妹人工湖,成為邊城一張嶄新的旅游名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國網新源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機電部主任黃楊梁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的理念在邊城不斷被印證,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正引領著邊城在綠色轉型發展之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位于大華村的大華綠農糧食種植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以農業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主,合作社擁有水稻田800畝,養殖雞鴨鵝4000只、肉牛450頭、生豬500只。筆者來到合作社采訪時,就像走進了一個“生態工廠”。在這里,合作社建起了糞液儲存池、干糞收集池、蓄糞池,配備了渣滓分離機等設備,沼液經濾凈后,可灌溉、養魚;沼渣被輸送到分離器,發酵變成有機肥;村民變身農業產業工人,過去的“膠泥地”變成了“生態田”。不僅如此,近兩年,大華村農作物秸稈還田率達95%,廢舊地膜、農藥包裝物回收率達80%,種出的有機水稻還未收割就被客戶搶購一空。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一條綠色生態循環鏈從養殖場延伸向農田和市場,將養殖場、農田、農民融為一體,實現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互動。(步婷 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