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源就是一條“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著“金山銀山”。一直以來,常州堅定不移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從“鏈接生態廊道、融匯經濟生態、創新價值轉化、共享低碳生活”四個維度“點睛”打造長三角生態中軸。
(常州經開區垃圾發電廠)
(相關資料圖)
鴿子與綠樹環繞,這里看似一座公園,其實是常州經開區垃圾發電廠的主廠區,作為全國首個建在中心城區的開放式垃圾發電廠,它采用先進處理工藝,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探索出了一條創新價值轉化、共享低碳生活的“無廢城市”新道路。“在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采用先進的‘預處理+UASB+A/O+超濾+納濾+反滲透’工藝,處理好的水,實現全回用,零排放,另外項目注重廢棄物全流程循環利用,將焚燒產生的爐渣用于制作建筑用磚、填埋場覆蓋土等材料,不僅有效解決了因垃圾填埋造成的土地浪費,且使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逸峰介紹。
(常州經開區垃圾發電廠內兒童游樂場)
(常州經開區垃圾發電廠環境監測大屏)
目前,廠區已經累計處理生活垃圾491萬噸,滲濾液124萬噸,發電14.3億度,相當于節約標煤57.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78萬噸。
從垃圾密閉運入發電廠到煙氣凈化超低排放,如今的垃圾發電廠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新客廳",成為一個集參觀、休閑、娛樂、健身、環保教育及科普的城市公共服務平臺。不僅經得起看、經得起聞、經得起聽,還經得起測。“在廠區外面有一個環境監測大屏,每天檢測的環境數據都在大屏上,讓老百姓看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住的放心。”常州經開區遙觀街道居民江素娟說。
常州不斷探索生態先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舉措,讓綠色發展成為驅動生態經濟化與產業綠色化的新動能,加速以“生態創新區,最美湖灣城”為目標的“兩湖創新區”由“紙上”落到“地上”。
(滆湖)
(長蕩湖)
在滆湖,“退田還湖”二期工程對300萬立方米湖體進行清淤,排泥1.27平方公里,栽植水生植物2.08平方公里,一個長三角地區的“生態會客廳”正在加速成形。“‘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持續推進滆湖流域綜合治理,將近岸帶打造成濕地公園,將環湖46公里岸線打造成生態廊道,恢復15平方公里‘水下森林’,通過水域、近岸帶、路域系統治理,逐步將滆湖打造成湖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最美湖灣。”常州市武進區水利局副局長惲文榮介紹。
此外,90平方公里的長蕩湖,經過十多年系統的生態治理,也已完成了從“生產湖”到“生態湖”的蝶變。“以湖定人”“以湖定地”“以湖定城”“以湖定產”,“兩湖”規劃正在以綠色生態為底色,開啟新城建設。
綠色城市發展的“雄心”和“抱負”,又豈止局限在“兩湖”地區?在長江常州段,世界級橋梁工程——常泰長江大橋的輪廓日漸清晰。而在橋下,望濕地蘆葦成蔭,看江豚水中騰躍,江堤上下,更是一片水清岸綠的旖旎風光。
(長江常州段)
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常州拿出壯士斷腕的魄力,2020年以來安全拆除沿江化工企業45家,沿江1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累計復綠超3300畝。借助騰出來的綠色發展空間,常州做強載體、筑巢引鳳,重點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提高沿江區域發展“含金量”。“化工整治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的工業產值和利潤都是不降反升的,今年我們整個化工新材料產值可以創紀錄達到500億元,增長了30%左右,我們畝均稅收也從化工政治的11萬增長到目前的20萬。下一步,我們主要還是圍繞著碳纖維等新材料,和新醫藥的產業鏈,推進我們現有的化工企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沿伸發展。”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經濟發展局轉型升級處處長邵學鵬介紹。
(常州新北一角)
到2025年,常州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88%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00%,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林木覆蓋率達到26.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穩中向上,為“生態中軸”建設注入“源動力”。“下一步,我們要加快數字環保多建設,完善‘1+1+N’建設框架,完善‘一張網’,監測監控網絡,完善‘一個中心’,也就是大數據中心,構建‘污染源監管’和‘環境質量’兩大核心數據庫,開發多個應用數據平臺,來進一步完善我們生態環境數字監管平臺,實現生態環境要素可視、可知、可控、可預測。”常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顧曉彬表示。
作者:劉家
來源:常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