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逛燈會、賞花燈,是傳統民俗,也是過年的“儀式感”。眼下,揚州春節花燈市場已悄然而至。賣燈的小攤聚在一起,連成一片“燈海”,各式各樣的宮燈、走馬燈高高掛起,美輪美奐;兔子燈、花籃燈鋪成一排,五彩繽紛,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十三上燈,是揚州特有的風俗。“許多地方是‘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才玩燈,揚州在正月十三這天上燈,家家戶戶吃湯圓,所以揚州的花燈市場要開始得早一些。”商戶劉娟已經賣了十幾年花燈,她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傳統手工彩燈賣得不好,大家都喜歡買會唱歌還耐摔的塑料電子燈,這兩年,傳統手工彩燈一下子又火了。
“一個是手工燈變好看變結實了,另一個是大家的觀念變了,手工彩燈才是傳統的、有年味的,更有許多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也加入買燈的隊伍,給自己買一盞彩燈。”劉娟感慨道,燈市年年都在變,今年短視頻還帶火了裝有七彩小燈串的走馬燈、宮燈,很多人買回去增添春節的氛圍感。“往年這類燈都賣不動,進貨進得少,今年好多人問,我趕緊補了兩批貨,200個一下子就賣完了。”
揚州燈彩起源于漢代,繁盛于明清,是一種寓意吉祥的手工藝品,擁有造型優美、色彩鮮艷、靈動多姿的特色。因其獨特的地方風格,入選第一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年如一日的堅守傳承,終煥發新生。劉娟感受到的變化,是揚州燈彩手藝人不輕易言棄、努力求變創新的結果。
手腕翻轉,細細的鐵絲纏繞拼接出兔子骨架;指尖輕拈,一片片絲網花組合成一朵盛放的荷花……1月21日,除夕,在揚州市邗江區竹西街道安平社區竹西新村,54歲的“揚州燈彩”非遺傳承人許根祥正坐在家里的沙發上,熟練地制作著一盞盞荷花兔燈。眼下正是他最忙碌的時候,走進許根祥家中,已經做好的龍魚彩燈、兔子燈摞成一堆,點焊機、鉆床、木模、鐵絲、絨布等專業工具材料將客廳占得滿滿當當。
作為土生土長的揚州人,許根祥對幼時有著濃濃年味的彩燈印象深刻。“小時候,每年春節,父親都會用竹簽和紙,給我扎兔子燈。”許根祥回憶道,原本簡陋的材料經過父親一番捯飭,不一會工夫就成了一盞可愛的兔子彩燈。“但竹簽和紙糊的燈不易保存,運輸時常常會被壓變形或者紙破了,現在我們改成用鐵絲、布料等,已經變得非常耐磨了。”
為了迎接兔年,許根祥特地設計了幾款有特色的彩燈。“這款為2023年兔年定制的兔子燈,有蓮花底座、月亮拱門,加上錢包、花生等裝飾,和燈光融合,寓意和美吉祥、財運滾滾、五谷豐登。”他從身邊拎起一只流光溢彩的兔子燈告訴記者,“兔子燈一直是燈彩的經典題材,今年兔子燈迎來‘本命年’,我們應該去做一些創新,將傳統手藝與現代創意相結合,讓燈彩充滿觀賞性、趣玩性、體驗性。
去年春節,在皮市街臨時設置花燈集中銷售點,許根祥的攤位成為花燈集市的“人氣王”。“能夠成為‘人氣王’是因為肯動腦。當時我以‘冰墩墩’和‘雪容融’為參考,做了一組能夠展示揚州燈彩非遺技藝的作品供來往游客拍照,還設計了一款龍魚彩燈,這款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孫子看的動畫片里小龍魚找媽媽的故事,聯想到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就把它做出來了,沒想到一下子就賣空了。”許根祥說,今年他多做了些龍魚彩燈,預計龍魚彩燈和兔子燈的成品將有1000多個。“往年只做三四百個,現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了,很多地方都組織了大型燈彩展,春節期間估計買燈的人更多,不愁賣。”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