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春佳節,舉杯同慶;情真意切,友誼綿長。癸卯兔年,在江蘇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外國友人走進街頭巷尾,在美食和年俗中在第二故鄉感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將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分享給國外親朋。即日起,請關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JICC(江蘇Now國際傳播中心)特別策劃,和我們一起過大年。
(資料圖片)
關于春節的美食,你是餃子黨,還是湯圓派?“成年人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正值兔年新春,就讀于東南大學的留學生可仁(Karren)和她的小伙伴們一起,跟著老師學包餃子、揉湯圓,在歡聲笑語中解鎖舌尖上的“年味”,共同許下新年幸福團圓的美好期愿。
可仁來自印度尼西亞,中文和中國文化對她而言,其實并不陌生。“我和我的家人每年都會一起過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來到中國,了解和融入這邊的文化對我來說,并沒有那么難。”
關于春節,讓可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條條有趣的“注意事項”。“每年春節,我們都會準備水果和飯菜,祭拜祖先。我的媽媽告訴我,在春節前修剪頭發打掃衛生相當于和過去一年的不開心說再見,而在大年初一就不宜打掃房子防止把新一年的好運掃地出門。媽媽還會讓我穿上紅色或者明亮顏色的衣服,因為它們象征著福氣和好運。”然而,可仁表示,在諸多的春節習俗中,她最愛的活動還是收紅包。“我覺得紅包里包裹著的,不僅僅是錢,還有長輩們對我們小輩的滿滿的愛和期待,這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饋贈。”
盡管可仁每年都會慶祝春節,但在中國過春節,今年還是第二次。
“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08年的春節前夕,我們去到海南省海口市,和那里的親戚一起共度春節。”那時,可仁和她的家人在中國呆了兩周的時間,去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游玩。后來她才知道,他們走過的,只是中國很小的一部分。那一年的中國行,讓8歲的可仁第一次感受到中國國土面積之大,也第一次讓她發現中文的神奇之處。“雖然我們在印度尼西亞也會說中文,但聽當地人說感覺還是很不一樣。他們會說很多不同的方言,我雖然聽不懂,但我覺得有趣極了。”可仁說。
2019年,可仁再次來到中國,在東南大學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活。與8歲時不同,這次中國行,可仁有了新的發現。其中,中國的交通給可仁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在南京,我可以輕松、安全地去到任何地方,只需要花很短的時間。”作為國際學生,可仁表示,在這里她并未感到許多孤單和寂寞。“中國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我很開心能遇到他們,了解和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和語言,我的中國朋友們也很歡迎我們這些國際學生,這些都讓我感到非常幸福。”可仁說。
在大學里,可仁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組建了一個美食研究小組(吃貨小組)。“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因為對中國美食的熱愛而相聚。”平時,一旦發現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小組的成員們便會在群里發出集結邀約。每逢周末和假期,他們便會結伴出行,一起玩游戲,打卡解鎖新的美食。“聽說這次學做餃子和湯圓的活動,我們都很興奮,一拍即合,決定必須要來體驗一下。”可仁說。
與8歲那年與海南的親友一起迎接新年不同,可仁這一次在中國的春節記憶,是與她的美食研究小組成員們一起,走遍南京,解鎖更多中國美食。“我們已經制定了不少出行計劃,希望可以在這個假期更多地了解南京,更好地了解中國。”可仁說。
“希望2023年能邂逅更多美好,祝愿所有人都能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學習和事業有成。”吃完熱騰騰的餃子和湯圓,可仁許下了她的新年愿望。
策劃:沈崢嶸
統籌:朱娜
執行:朱娜 蔣楚嫣 錢盈盈
本期文字: 錢盈盈
視頻:蔣楚嫣
鳴謝:東南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