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資料圖】
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超71%,在科技引領下,南京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結出累累碩果。圍繞優質稻米、多功能油菜、綠色蔬菜、現代茶、都市花卉等8個農業主導產業,南京大力鍛造特色農業主導產業鏈,提升價值鏈,8個優勢特色產業2022年一二三產融合總產值增長率達9.3%,總產值近350億元,激活了全市農業農村蘊藏的蓬勃生機。
通訊員 丁倩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延鏈:挖掘全產業鏈,多功能開發提升綜合效益
油菜花能賞、油菜薹能吃、菜籽能榨油、油菜秸稈能還田……在南京,一棵不起眼的油菜“渾身是寶”。“冬閑田上多種一季油菜,能多出好幾重收入。過年前菜籽油的訂單就有62噸了,榨油設備24小時不停機,第一波油菜薹零售價格達到10元每斤,好得很!”說完,魏清又去忙著給客戶準備油菜薹了。
與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相比,延長農業產業鏈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重要途徑。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近年來南京油菜種植面積得到恢復性增長。去年,南京挖掘全價值鏈、開發全產業鏈,讓油菜發揮“花式”作用,多功能油菜主導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產值達6.38億元,同比增長22.56%,較目標值提升13.93%,在8個主導產業中發展頗為亮眼。
同樣“小而美”的特色魚產業,也進入快速發展期。據監測,去年南京特色魚養殖面積超過8400畝,比上一年增長44.8%,這背后正是強大的市場在積蓄力量。“鱸魚、黃顙魚、興凱湖翹嘴鲌等特色魚憑借味美、刺少等特點,頗受市場歡迎,價格也比普通養殖魚要高,堪稱‘水中貴族’,養殖特色魚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去年全市特色魚產業鏈三產融合總產值預計達7.8億元,同比增長21.8%。”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兩年的集中打造和扎實推進,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初步建立了農業產業鏈式發展思維,逐步從傳統農業思維轉向都市現代農業思維,從重視農業一產轉向重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重視“種上種滿”轉向“種(養)得好”再轉向優質又優價的“賣得好”,從關注種養前端環節轉向關注品質、品牌、銷售、休閑、文創等全產業鏈發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鏈式發展模式的優勢逐步顯現。
強鏈:鍛造關鍵環節,科技讓融合程度持續加深
做強主導產業,不僅要延長產業鏈長度,還要強弱項、補短板,增強產業鏈的綜合能力。
去年秋收,占地4248畝的蘭花塘建成后首次“開鐮”。這里既有張洪程院士團隊的精準定量栽培技術,也用上了趙春江院士團隊的農機智能控制系統,還采用了沈其榮院士團隊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機肥等關鍵技術,共同保障這片復墾地第一年收成突破650公斤/畝。
保障糧食安全是“硬任務”。想在有限的土地里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必須要讓好種子種在好地上,還要運用上新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去年南京推廣適應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農作物品種,還推廣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綠色栽培技術5.22萬畝,配套側深施肥機械達164臺。
優質農產品也要匹配好價格,才能提高農民收入。南京精心打造“金陵味稻”區域公用品牌,從選好一粒種到賣好一粒米,抓住產業鏈中的弱項與短板,集中力量攻關,激發農業產業鏈發展動能。去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優質稻米產業鏈三產總產實現值達43.5億元,帶動3819戶規模生產者參與種植,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加快培育農業植保、田間托管、農資服務、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推動精深加工創新轉型,發展凈菜配送、線上下單、社群團購等農業新零售、新業態,探索“都市農業+”發展,將教育、體育、都市農園等要素與都市現代農業有機整合,讓農業全產業鏈鍛造得更堅實。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補鏈:打造服務平臺,為產業發展做好保障
“現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有沒有研發出適合的新農機裝備?”“種子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品質,有沒有優質新品種推薦?”“農業沒有抵押物,能不能解決農業貸款難題?”
每一場“科金興農服務日”活動現場,農業經營主體都拋出了自己的發展難題,政府主管部門、科研院所專家、金融機構面對面幫助解答。
“每場活動結束后,我們都會及時梳理匯總參會主體反饋的問題和困難,并形成問題清單,根據職能分工交由局各有關業務處站分頭負責跟進解決。兩年來累計舉辦專題活動21場,近千人次參與活動,服務對接300余個主體,協調幫助主體解決困難和訴求200多個。還組建了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等產業聯盟,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農業企業抱團發展。”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科金興農”服務品牌強化了對經營主體錢、地、人等要素的保障,激發經營主體的發展信心和動力。農業經營主體反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建設用地指標、項目資金扶持、金融政策扶持、人才技術保障等方面,為此南京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項目,解決用地難題;每年安排新產業方向資金超過6億元,支持創意休閑農業、智慧農業等發展;“金陵惠農貸”等3款惠農政金產品共發放貸款42.28億元,同比增長22.3%;去年全年農業主導產業共招引項目40個,投資總額18.52億元,同比增長88.3%;累計培育200名“頭雁種苗”,每年開展各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8000人次。
今年,市農業農村系統將繼續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全鏈條培育,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鍛鏈環節,聚焦重點、找準難點、解決痛點,為全市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