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為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著力推動企業創新,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2月6日下午,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解讀《行動計劃》。
8大工程、4項保障,“小塊頭”釋放大能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專精特新企業長期專注細分領域、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發展潛力大,是推動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骨干力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石曉鵬介紹,近年來,省工信系統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大力實施“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594家,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86家。
為更大力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江蘇先試先行起草形成《行動計劃》。其中總體要求,到2025年,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0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50000家以上。
《行動計劃》共提出8大工程重點任務和4項保障措施。
8大工程重點任務包括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創新能級提升、協作配套強鏈、質量品牌創優、高價值專利培育、數字技術賦能、特色金融助力及服務體系升級等工程。其中,創新能級提升工程每年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和產業基礎再造項目比例不低于30%;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計劃到2025年,省級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不少于130家,超80%的專精特新企業實現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
4項保障措施涵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強化人才引培、營造良好環境等。石曉鵬介紹,“尤其在精簡優化行政審批程序方面,要求實施專精特新項目‘正面清單’管理,對專精特新企業項目核準備案、環評、安評、能評等簡化審批程序、優化審批流程。”
強鏈補鏈,企業從“小而多”走向“精而強”
“專精特新”企業在細分領域創新“獨門絕技”,起到鍛長板、補短板作用,成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
《行動計劃》聚焦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作為集群和產業鏈建設的深化和延伸,與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產業強鏈、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等重點工作相銜接,提出聚焦重點集群和產業鏈及工業“五基”領域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持續增長。
“計劃支持100家左右重點培育的‘引航企業’,面向全省專精特新企業發布采購計劃,提高本地供應鏈配套率。”石曉鵬介紹,到2025年,全省專精特新企業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中小工業企業比重超過50%,省重點產業鏈配套實現全覆蓋。
圍繞創新資源不足、產學研合作對接困難等企業發展問題,《行動計劃》提出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每年發布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清單和專精特新企業研發攻關需求清單,定期組織產學研供需對接,支持校企開展訂單式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在創新引領方面,推動建立專精特新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制度,每年從高校院所選聘一批專家教授兼任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助力產學研深度融合。
多部門協同發力,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位于全省產業鏈關鍵環節,是細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主攻手”,對高價值專利的創造培育和布局保護有客觀的內在需求。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傳博介紹,省知識產權局將加大《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規范》地方標準的宣傳貫徹力度,通過建立示范中心不斷完善企業高價值專利培育的工作機制,同時加快建立重點專精特新企業專利審查的綠色通道,針對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
“2022年,全省新增A股專精特新上市企業24家、首發融資272億元,共有19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票、發行可轉債等方式獲得再融資538億元。”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錢東平介紹,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正會同省工信廳、江蘇證監局,在江蘇省股權交易中心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專精特新專板,力爭到2025年,全省專精特新上市企業達到300家。
《行動計劃》提出要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江蘇將逐步構建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四級遞進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和省市縣三級聯動、省級部門橫向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石曉鵬介紹。
科技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以及我省經濟發展關鍵需求,科技部門將聚焦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在‘專精特新’企業中布局一批前瞻性技術研發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省科技廳副廳長劉波說。
“省財政全力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2019至2022年,累計安排省級專項資金7.46億元,支持項目352個,項目平均支持強度超200萬元。”省財政廳工貿發展處處長楊晨介紹,省財政將繼續加強省級涉企專項資金統籌力度,通過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及服務平臺,不斷完善推廣政銀合作模式,有效支持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洪夢琪 王心婷 高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