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起上海路、東至漢口路,毗鄰南大、南師大和河海大學,在陶谷新村,沿著小路從街頭走到巷尾,兩側居民樓下藏滿了許多有腔調的店鋪。阿sir咖啡就是其中一員,外面看其實并不起眼,一進門卻別有洞天。這是由一間居民房改造的,墻壁上十幾年間客人們留下的涂鴉留言是這間咖啡館最鮮明的特色,伴著咖啡的香氣,整間屋子就像一間念舊靜謐的小圖書館,總是吸引著周邊的學生們結伴前來暢聊或是學習。
(資料圖片)
2006年,阿sir咖啡誕生于萊迪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店鋪里,隨到隨做、新鮮平價、紙杯拉花,開創了南京外帶意式咖啡的先河,一經出現便風靡本地時尚人士的圈子。2009年,這間咖啡館開始駐扎在陶谷新村,咖啡的醇香給周邊的學生和居民帶來了長久溫暖的陪伴。
而許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這間咖啡館的老板是一對中年夫妻,老板娘董麗麗是南京人,老板林基峰則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文藝范紳士,23年前,他們相識于新街口的一家餐廳里,歷經5年的戀愛后步入婚姻,然后一同創辦經營咖啡館,17年來,這間咖啡館也見證了夫妻倆的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現在陶谷新村的街巷正在經歷一輪改造,南京大學的一年級新生也重返鼓樓校區,伴隨著周邊社區環境的更新,街區“老居民”阿sir咖啡也正在孕育新的開始。
14年前本報曾報道過這家咖啡店
越過海峽的愛情
南京姑娘臺中青年攜手18年
1999年的暑假,在南京紅廟的一家餐館里,21歲的南京姑娘董麗麗正忙著向顧客推銷啤酒,因為還在念大學,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幾天下來她一瓶也沒賣出去。在這家餐館吃飯的有一位臺灣青年,起初出于好心在吃飯時點了一杯董麗麗的啤酒,但漸漸地因為這位“啤酒姑娘”,臺灣青年也成了這里的常客。“可能是口音的關系,當時覺得他講話溫柔禮貌,相處下來也很不錯。”后來董麗麗得知這位臺灣青年名叫林基峰,兩人之間開始暗生情愫。
這是33歲的林基峰離開老家臺中市,只身來到南京的第六年。在臺灣,他是一家婚紗攝影工作室的攝影師。因為姐姐的朋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在他的建議下,1994年,林基峰和攝影工作室的朋友們越過海峽,一同來到了這里。“其實那時只是抱著來暫時考察一下的心態,沒想到一呆就是20多年。”林基峰笑著回憶道,當初自己來南京時,背著自己大大小小的攝影器材過來,沒想到才干沒多久,工作室的朋友們都陸陸續續地回到了臺灣,只剩自己留了下來。后來他先是開過一家廣告公司,然后又跟著朋友一起經營連鎖蛋糕店。
一次偶然買啤酒時的閑聊,他聽到董麗麗想在課余再多打一份工,便邀請她來到自己的烘焙店工作。“那時候感覺到她是一個特別努力上進的人,也就慢慢產生了好感。”熟絡起來后,董麗麗也會帶著自己的同學朋友來到烘焙店里小坐,給林基峰提出了不少關于改善店面經營的好建議。兩人在一起時相處十分融洽,有聊不完的話題,就這樣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不過這段戀情曾遭遇董麗麗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對。“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被父母打過,卻因為談戀愛的事情被爸爸打了。”董麗麗回憶道,那時兩岸還沒有通航,父親認為,撇開兩邊的文化差異不談,一個臺灣小伙子只身在南京,不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只聽信他的“一面之詞”就決定在一起,太草率了。“那時會不太理解這些反對的聲音,面對父母的不看好,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要證明我沒有選錯,但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我理解他們了,其實當初自己父母的決定都是出于保護自己的考量。”
董麗麗和林基峰
“后來父母不再多問了,他們都認為我們自己談著談著就會分手。”而在一片不看好的聲音下,兩人卻越走越堅定,經過5年的戀愛,經過深思熟慮兩人最終決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到如今,他們已經攜手走過了18年。
“這么多年一起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后,覺得他真的是一個很棒的伴侶,當初沒有看錯!”董麗麗說,自己有時很任性,性格不算特別外向,在做許多事情時,老公都是那個會無條件支持鼓勵自己的人。“他自己也是一個‘努力做事’的人,不管我們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很樂觀,所以和他相處能汲取很多養分。”正是這種對彼此堅定的陪伴支持是長久婚姻生活的“黏合劑”。
大約5年前,林基峰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在醫院躺兩個星期,那時全身都完全沒辦法動,他的吃喝拉撒都是由董麗麗來照顧,“但其實平常她連燒飯都不太會。”在醫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后,林基峰回家又躺了三個月,在愛人的悉心陪伴下,他一點點康復了。他回憶起那段日子,很是感慨,“在遭遇困境時,一個人是感到那樣的孤獨無助,但是她義無反顧地在自己身邊,給了我非常大的精神力量。”
既是夫妻也是創業“合伙人”
悉心經營南京最早的獨立咖啡館
婚后,兩人開始共同創業,2006年在萊迪商場一間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商鋪里開了一間咖啡店,開創了南京平價外帶新鮮咖啡的先河。
十七年前,南京街頭的獨立咖啡館很少,人們想喝咖啡,要么是速溶,要么就得花上好幾十塊在咖啡館消費。2006年新年伊始第一次來到萊迪的鋪位時,林基峰一直在思考,這一方小天地能做什么呢?“以前在臺灣,小侄女每次經過咖啡館的時候都要跟我講,阿伯,你知道嗎?咖啡的味道好香哦。”于是阿sir咖啡就這樣誕生了。
他們那時花了3萬塊從意大利進口了一臺意式咖啡機,從南美運來咖啡豆。起初南京市面上適合做咖啡的鮮奶不多,他們就只能一家一家跑超市,挑選適合的新鮮牛奶配送到各個門店,他們最終選擇了南京本地的衛崗牛奶并一直合作到現在。“有時候我們自己開玩笑說衛崗要感謝我們,可能因為我們這單生意才發現原來還可以開發給咖啡店的專用牛奶。”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杯好咖啡并不貴。那時現點現做、紙杯拉花的外帶意式咖啡,定價為5—8元一杯,于是靠著口口相傳,阿Sir咖啡很快就風靡南京年輕人的圈子,迅速成為南京最早的咖啡千杯店。一年后,萊迪的店鋪面臨拆遷,阿sir咖啡又來到了珠江路上,成為許多年輕人學習放松的“據點”。
阿sir咖啡館內
“實話說我們能堅持到今天也的確是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基本上沒有在原材料上省過,在經營過程中整個耗損要考慮得很仔細。剛開始好品質的豆子也是比較難獲取的,這也是后來我們決定開咖啡豆工廠的原因。”2010年,夫妻二人在句容開了自己的一間咖啡豆工廠,從源頭保證咖啡品質。
“其實我老公都是嘴巴說,在背后去做的那個都是我。”談起阿sir咖啡的創立,很少有人知道老板娘背后的付出,提到這點,董麗麗就佯裝生氣地埋怨道。當初開咖啡館的決定也算是臨時起意,關于咖啡他們二人還知之甚少,董麗麗就立刻帶著店員去學做咖啡,買機器設備,林基峰則負責店面的裝修工作。這一分工模式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在咖啡館的日常運營工作上,林基峰負責方向,董麗麗負責執行,她也從最初對咖啡一知半解到現在成為了世界咖啡大賽的評審,十幾年間夫妻倆都在與這間咖啡館共同成長。“起初以為自己只是這座城市的過客,沒想到現在一待就是快30年了。”回憶起這一路的經歷,林基峰很是感慨,“千里迢迢來到這里,安家立業,一切都很不容易,所以一路下來我都特別珍惜這段緣分。”
陶谷新村13年的“老居民”
將和社區一起迎來新的開始
2008年,阿sir的身影開始出現在上海路陶谷新村6號。這家店的開張其實源于一次爭吵,和太太發生矛盾后,林基峰騎車外出散心,恰好遇到正在為轉讓費爭執的房東,于是他當機立斷花了十萬塊租下了門店,2009年正式對外營業。因為毗鄰南大、南師大和河海大學,這里也是許多學子的成長驛站。
林基峰回憶,剛開店時巷子里內連路燈還沒豎起,店鋪門口阿sir咖啡的燈牌陪伴了許多學子的夜行路。現在陶谷新村已成為許多文藝商鋪的聚集地,但阿sir咖啡館在周圍學生和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
阿sir咖啡店門口
現在的咖啡館有著三塊獨立的小區域以及一間露天小花園。這里最常見的情景便是學生們帶著電腦書本,點上一杯咖啡,繼續跟文獻作斗爭。同時因為它臨近南京大學的中美中心,也總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前來。
閑聊敘舊、結識新友、開生日派對、甚至求婚,13年間,這一間小小的咖啡館里見證了南京城里許多友愛的故事。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心情、感想和問候留在了咖啡館的墻面上了,雖然歷經多次裝修改造,但這些墻體都被老板小心翼翼地完好保留著。
有著飽滿的“書寫的記憶”的空間特性吸引了一些年輕藝術家的目光,他們和老板一起把咖啡館“擴寫”為一個小的藝術空間。去年7月,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系的楊漾把自己的水墨作品帶到咖啡館里,在保留著客人們青春記憶的涂鴉墻上,為空間與‘書寫’創造了一種新的視覺可能。
“現在年輕人很需要一個舞臺去展現自己,我們也想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董麗麗介紹,這個想法還是源于一個南大藝術系的畢業生賽炳坤,年初他主動找來,想要在咖啡館里展示自己的插畫及文創產品。最令他們驚喜的是,這一次合作真的為賽炳坤帶來新的機會。社區看到后,邀請他參加2022年陶谷新村—環南大城市更新公益項目的視覺設計和創意策劃,請他幫忙繪制一幅社會文藝打卡地圖,兩側居民樓下的餐飲店、花卉店、手作店、古著店、器物店、咖啡店、二手書店等各式各樣的店鋪都標注出來。
咖啡館內陳列的文創作品
伴隨著社區的更新項目,阿sir咖啡也正在謀劃新的可能,他們最近在句容選定了一處上世紀70年代的小學舊址作為新的咖啡豆工廠所在地,計劃將這里打造成咖啡文化工廠,為客人們創造一個更大更多元的交流空間。提起這一點,林基峰顯得格外激動和期待,“我覺得自己就是50歲的年紀,40歲的身材,30歲的心態,20歲的夢想,這樣生活才有勁頭!”
圖片、視頻來源:記者拍攝、受訪者提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笪越 見習記者 徐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