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黃河洶涌的波濤,沒有長江奔騰的激流,京杭大運河以特有的鐘靈毓秀,孕育了兩岸的運河文化。來到京杭大運河常州經開區段,船笛回響,南岸自然風光旖旎,北岸工業底蘊深厚,南北相牽,衍生出一段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文旅風華,彰顯著古運河的魅力。
近年來,常州經開區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做靚文旅節點、建好特色街區、辦好文化活動,一條運河串起了兩岸繁華。
(相關資料圖)
運河夜景
打造文旅動線
依河而生,枕河而興,運河給予了常州經開區無限的發展空間。
曾經的低洼易澇地塊,搖身一變成為美麗的運河公園。“變化真是翻天覆地,住在附近幸福感爆棚啊!”提起家門口新建的運河公園,丁堰街道梅港社區居民惲正英心生自豪。
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常州經開區投入近15億元,相繼實施“運河四改三”、黑臭河道整治、水利設施建設和運河公園項目建設四大工程。“運河公園內建有民國風情街、米廠、牌坊等景點,與濱河舞臺融為一體,讓人既飽覽運河風光,又領略了民國風韻。”丁堰街道建設局局長周凱介紹。
運河黨建文化公園
“我們精心打造集‘一園’‘一路’‘一街’‘一集’ ‘八點’的工業文旅動線,這條線路還上榜了‘魅力江蘇最美體育’全省最美跑步線路。”丁堰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周莉透露,從運河公園向兩側延伸,長達7公里的大運河(丁堰段)工業文旅健身步道由工農橋連起南北兩岸,沿途有運河文旅長廊、3家百年企業(大明廠、戚電廠、戚機廠)、民國風情街、被譽為“最美梧桐路”的延陵東路等景點,歷史文化氛圍濃厚。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丁堰街道在運河公園內增添黨建元素,打造了運河黨建文化公園,黨建文化與運河文化相生相依,吸引了不少游客赴一場紅色之旅。“閑時來這兒晨跑鍛煉,帶上家人過來休閑打卡,呼吸新鮮空氣,愜意得很。”市民李夢說。
“最美梧桐路”延陵東路
喚醒工業記憶
大運河經開段北側,三家百年老廠巍然屹立,厚重的工業文明昭示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
“3家百年老廠和周邊其他的企業根據自身特色打造了風格不一的文化陣地,其中有2家企業被列入國家級工業遺產名錄。”常州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方姣介紹,戚電廠依托江蘇省電力系統第一黨支部的“基因”優勢,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江蘇常寶鋼管股份有限公司、大明廠打造可供參觀學習的廠史館……
戚電廠紅色教育基地
“今天,我登上了傳說中的‘火車頭’,參觀了常州大運河工業遺產展覽館和戚電紅色教育基地,對大運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沿著3家百年老廠的旅游參觀路線前行,丁堰小學學生胡宇軒非常激動,他在日記本上記錄下參與工業研學活動的一天。
相比戚機廠、戚電廠的工業氣息,大明廠更添了一份時尚。“廠區內建有民國風格的大明1921創意園,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增加了游客體驗區、網紅打卡區、文創展陳區、休閑消費區等,打造集‘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工業旅游點。”大明廠行政主管沈橋慶說。
近年來,常州經開區大力發展工業文旅,通過點線面串聯,構建全域工業文旅融合體系,推出多條主題線路,打造集沉浸式旅游、場景式研學、立體化傳承于一體的工業文旅新體驗。2022年,戚機廠、天虹紡織、光大環保、中天鋼鐵等企業累計接待游客3.2萬人次,打響了“工業旅游看經開”的品牌。
“未來將在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內開設時裝藝創中心,舉辦時裝發布、品牌交流等活動,游客還可以享受個性定制,參與創意體驗,一定會吸引更多人前來游玩。”方姣說。
充盈文化糧倉
復古夜集市、回憶放映廳、秋日露營會、河畔開放麥、禪意茶客廳、美食萬事屋……去年秋天,第五屆運河文化節期間,夜色與光影交織,美食與文化碰撞,煙火“經”秋令人難忘。
悠悠古運河邊,老百姓的文化糧倉正被一點點填滿。2018年起,常州經開區連續舉辦5屆運河文化節,參與群眾超10萬人。“在運河公園,每個季度都有特色活動,春季年俗活動豐富,夏天有運河夜肆、搖滾音樂節、運河小劇場等,今秋將舉辦第六屆運河文化節,還有‘最美梧桐’可共賞,冬季則舉辦‘千年大運河百年工業路’健步行活動。”周莉介紹。
此外,常州經開區第二屆文化旅游節、宋劍湖文旅節、“古運新生活力之夏”群文活動、惠民巡演等近20場文旅活動精彩紛呈,青春時尚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打卡。
運河文創
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當底蘊深厚的運河文化“撞”上現代文創,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近幾年,網紅文創產品風靡一時,成為時尚焦點,運河文化資源豐富,可以參考制作。”丁堰街道行政審批局四級主任科員臧矯是運河文創的主創人員之一,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以運河文旅為主題的明信片、金屬書簽、鑰匙扣、臺歷、秋白書苑聯名款磨砂馬克杯、冰箱貼盲盒等一系列造型獨特、制作精美的文創產品相繼出爐,引得好評如潮。
“未來,我們考慮推出盲盒文具、福袋等新穎別致的隱藏款運河文創,助力運河文旅聲名遠揚。”臧矯說。
“2023年我們將圍繞‘三度’縱深推進運河文旅,即全面提升文旅辨識度、全力增強文旅惠民度、全速推進文旅加速度。”方姣表示,下一步,常州經開區將重點謀劃運河工業文旅發展,提升常經開工業旅游知名度,持續打造由區文旅節、各鎮(街道)特色文旅節、各工業旅游點、各類文旅項目共同組成的區域文旅服務體系,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符敏霞 戴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