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阿特斯陽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片片高效晶硅光伏電池產品陸續下線;通威光伏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現場,運輸車輛穿梭其間;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迎來“夏洛特”號LNG運輸船,為能源保供再添底氣……春寒料峭時節,全市新能源產業項目現場已然一片火熱,生產趕工片刻不停,踏出加快建設綠色能源之城的鏗鏘足音。
【資料圖】
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自覺扛起服務“雙碳”戰略的時代使命,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為總抓手,堅定不移推進全產業鏈布局和集群化發展,持續發力“風、光、儲、氫”,打造長三角規模最大的綜合能源基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
亮優勢綠色轉型勇“碳”路
鹽城擁有海岸線582公里、沿海灘涂683萬畝、海域面積1.89萬平方公里,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3000至3600小時,是江蘇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400至160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是江蘇太陽能資源富集之地。
依海而生 向海而興
鹽城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勢足、潛力大
投資102億元阿特斯儲能、100億元天合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通威太陽能(鹽城)有限公司25GW光伏組件項目簽約落戶;大連重工風電塔筒項目投產后可年產風機塔筒、風電核心零部件等產品30萬噸……依托寶貴資源財富,鹽城加快推進風電全產業鏈布局和光伏產業集群化發展,一批風光、儲能項目和科創平臺簽約投產,新能源產業發展美好藍圖徐徐鋪展。
2022年,全市157家新能源規上企業實現開票銷售1500.76億元,光伏產業鏈和新增規上企業產銷兩旺,其中,光伏產業鏈實現開票銷售1149.3億元,同比增長142.39%。
“十四五”期間,鹽城規劃近遠海海上風電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超過全省70%。同時,正在對全市光伏資源進行全面系統開發建設,打造中國東部沿海的光伏發電基地。
抓機遇追“風”逐“光”不停歇
好風憑借力。“雙碳”目標引領下,鹽城搶抓風口機遇,布局產業新賽道,精耕細作新能源生態發展空間,以一產帶一鏈,以一鏈帶一群,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龍頭企業、重大項目是關鍵
依托風能資源,鹽城引進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制造企業,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軸承等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泰勝風能、海工能源、長風海工等海工制造企業,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晶硅光伏是鹽城重點打造的地標產業鏈。走進位于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的鹽城正泰新能源有限公司電池片生產車間,一輛輛AGV小車在車間忙碌穿梭,按照設定程序自動將電池片送到各個工序。作為晶硅光伏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之一,正泰新能源項目總投資40億元,項目工藝、裝備水平在行業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訂單已排產至今年第三季度。
正泰新能源項目只是鹽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的一抹縮影。當前,全市晶硅光伏產業基本形成了覆蓋研發、生產、開發的全產業鏈,深度融入全球光伏產業發展布局,積極推進潤陽、阿特斯等龍頭企業開展產業基地布局,擴大進出口貿易。
與此同時,基于已有產業基礎,鹽城以系統思維構建新能源產業體系,因時應勢、布局落子,在繼續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布局儲能、氫能兩大未來產業,培育壯大輸變配電、綜合能源服務兩大配套產業,不斷提升產業轉型“含綠量”。
拓賽道黃海之濱“新”潮涌
近日,位于鹽南高新區的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項目施工正酣。該項目入選《2023年省重大項目清單》創新載體項目,于2022年5月26日落戶鹽城,建成后將集聚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頂尖專家隊伍,聚焦海上風電耦合制氫、大功率海上風電、近海漂浮式光伏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初步形成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面向新能源產業藍海
唯有創新才能一路領航
鹽城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互聯網、大數據和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綠色轉型賽道上跨越趕超,全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新能源創新發展示范城市。
成立行業領先、國際一流的潤陽光伏研究院,建成金風科技大型直驅永磁海上風電機組檢測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車電機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等十多個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重大創新載體不斷涌現,必將為鹽城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乘勢者行,揚勢者成。鹽城正伴隨新能源產業“乘風而起”,在加快促進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闖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