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備耕之際,在宜興經開區(新莊街道)曹家、洪巷等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挖土機、推土機等機械正在來回穿梭,進行平整作業。“街道和村正在落實上級部署,搶抓晴好天氣,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出臺建后長效管護措施,把這些農田真正變成旱澇保收田、高產穩產田。”新莊街道分管領導蔣歡表示。
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啟“加速度”
(資料圖)
“趁著晴好天氣,我們正配合街道加快對騰退魚塘進行平整,做到歇人不歇機,同時加快推進田間道路、灌溉溝渠、泵站和農田尾水凈化池等工程建設。”2月14日下午,在洪巷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村黨總支副書記邵永軍說。“這是首期新建的600畝高標準農田,這些田塊里堆放著淤泥,田間缺溝渠、少道路,不便于機械化作業,需要進行大的新建工程。”
除新建工程外,新莊街道還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早些年已建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工程。“早些年,我們建設了部分高標準農田,但由于當時投入資金不足,導致建設標準相對較低,改造提升就是要加大投入,解決好農田基礎設施不配套、標準低等問題。”新莊街道農業農村局局長錢東明說。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按照上級要求,街道將分批完成所有永久基本農田的高標準建設工程。
2月15日上午,在申泰家庭農場的一片農田里,施工人員正在進行田間溝渠的加固整修。“去年秋收一結束,街道就把這片300畝農田列入了高標準農田改建提升工程,增強灌溉溝渠設施的穩定性和生態性,將為種糧增收創造更好條件。目前正在全力推進工程建設,確保5月底前完工。”新莊社區“第一書記”潘國平說。農場主邵小順則接過話茬說:“現在各級對種糧都非常重視,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種糧增收更有保障了。”
守護生態底色 邁向綠色發展
“新莊緊鄰太湖,境內河網密布,有大小河道121條,總長約217公里。其中,市級以上河道9條,過境水量約占太湖上游入湖水總量的40%,是名副其實的入太湖‘客水走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特別重大。”蔣歡表示。新莊街道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中,始終高度重視農田尾水的凈化處理,對農田環境進行生態化提升改造,對農田周圍支浜進行護坡修整和生態系統的構建,建立起完備的農田退水水質凈化體系。
“村里配合街道新建了集生態溝渠吸收、農田尾水凈化池凈化、生態濕地凈化于一體的農業生產尾水氮磷梯度降解系統,有效處理農田尾水。”核心村黨總支書記黃江說。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生態化改造,去年核心村在首批投用的500畝高標準農田里種的瀆上百合,憑借優良的品質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放眼曹家村、洪巷村、新莊社區等村(社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從農田尾水的凈化處理到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從基本農田耕作層原土的剝離回填,到現場的水土取樣檢測,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
優質農產品成強村富民“新引擎”
為用好高標準農田,新莊街道采取了“三個結合”的措施: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發揮土地規模經營優勢,吸引優質市場主體進駐,推動一家一戶經營模式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與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相結合,注重農田基礎設施與村莊環境相配套,發揮高標準農田在“路、水、田”3個方面的功能優勢,助推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相對薄弱村脫困轉化相結合,成立村(社區)集體農場,主動對接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資源,做優做強“一村一品”產業,助推強村富民。
如今,從新塍社區打造的“南華圩”牌生態大米、曹家村打造的“富曹”牌綠色大米到核心村打造的“瀆上百合”,一個個從高標準農田里崛起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成為強村富民的“新引擎”。
三分建,七分管。“除了加強對高標準農田的農技服務、加大投入完善智慧化監管設施外,我們將進一步明確責任,落實管護主體,并完善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政策措施,保障管護主體的合理收益,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蔣歡表示。(本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