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雨水節氣已過,冰封的黑土地漸漸蘇醒,新一年的春耕生產正蓄勢待發。作為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守護好每一寸黑土地,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更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黑土地我們責無旁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艷良幾乎每天都會和黑土地打交道,因此特別關注黑土地保護的相關話題。
“鐵嶺市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市現有耕地全部被列為東北黑土區范圍。”經過長期的走訪調研,吳艷良發現,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與生態功能退化,耕地變“瘦”、變“硬”、變“薄”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制約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為此,在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吳艷良提出了《關于實施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工程的建議》。在這份建議中,他提到,加大對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扶持力度,擴大黑土地保護示范項目和建設項目規模,實現黑土區保護全覆蓋;加強黑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此外,吳艷良還建議,提高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投資標準。“就鐵嶺市而言,實施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畝投資標準至少應達到200元;實施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畝投資標準至少應達到3000元以上,否則低標準投入只能保護和建設低標準農田,難以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他說。
不久后,吳艷良便收到了農業農村部對這份建議的回復——加強法規制度建設、組織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多措并舉提高保護成效、加強黑土地利用效果監測評價……在這份回復中,吳艷良看到,自己的建議被充分吸納,在總結各地實踐的基礎上,一系列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的措施正在補充完善。
2021年7月,吳艷良再次收到一個好消息,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出臺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等典型黑土區開展綜合保護治理。通過土壤侵蝕防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肥沃耕作層培育等綜合舉措,確保“十四五”期間實施黑土耕地保護面積1億畝,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5000萬畝,治理侵蝕溝7000條,實施保護性耕作1億畝,有機肥還田面積2000萬畝。
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站上這片希望的田野,吳艷良干勁滿滿。他表示,自己將繼續做黑土地的守護者,保護好這片“耕地中的大熊貓”。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