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隨著一道晨光喚醒沉睡中的城市,江蘇如皋的市井街巷迎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討價還價聲、“擦擦鑿鑿”的打磨聲、笑語寒暄聲……最撫慰人心的城市“煙火氣”已然回歸,成為清晨里一道靚麗、暖心的民生風景線。
“家門口”為“小修小補”留空間
(相關資料圖)
在離農貿市場不遠的一處便民服務點,年過八旬的曹進修正鼓搗著他的“老伙計”給客人修鞋。“不光是鞋子,雨傘、拉鏈等等都能修!”說起這修修補補的工作,他自信滿滿。
曹進修在街上修了38年鞋,清晰地感受到白蒲的變化之大。“這些年經濟發展了,生活變好了,人居環境也變美了。雖然生意比之前冷清了不少,但是總有需要修補的顧客找來,忙得時候也得排隊等。”在這里的“小修小補”攤位,大多為周邊社區居民所熟知,不僅如此,品類豐富、價格實惠已經是這些小攤的“基本修養”,它不僅能滿足大家日常的修修補補,也收獲了很多回頭客。
針頭線腦看似簡單,卻承擔著民生重任,既滿足居民生活所需,又為手藝人提供謀生手段。對于“小修小補”攤點,白蒲鎮積極推動和完善便民生活圈,通過點位優先等方式讓修鞋、修傘、配鑰匙、自行車修車補胎等“小修小補”的便民店鋪規范有序服務百姓生活。與此同時,組織志愿者免費提供修傘、磨刀、縫扣子等服務。
“家門口”給“流動攤點”安新家
“都是自家種的,新鮮著呢!”“現在菜薹都有了,給我來一點。”在白蒲鎮繪春園便民疏導點,一個個攤位整齊擺開,青菜、香堂芋、大蒜、蘿卜等蔬菜上還帶著露珠,看起來新鮮水靈。這些農戶自家地頭上剛采摘的新鮮菜品,頗受市民喜愛。
“不用打‘游擊戰’了,也不用日曬雨淋,在這心里踏實。”今年70多歲的江霞笑著說。她的家里種著3畝多小田,每天早上5點多就載著菜到市場,靠著這一方小小的攤位,生意好的時候每天的營業額有100元左右。
近年來,白蒲鎮利用容得下、不占道、不影響交通和市容環境的公共“邊角料地”,設置免費的攤點200多個,這些攤點實用、簡單,讓老百姓獲得了真正實惠,也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白蒲鎮農貿市場分隊長李益芹介紹,我們每天積極引導流動攤販都到這里來經營,保障菜場周邊的環境整潔有序,優化暖心服務措施,讓顧客在我們這里購物更安心,更放心。
“家門口”服務群眾零距離
就醫、養老、育兒……伴隨著居民在“家門口”活動越來越多,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面臨更高要求、更多考驗。應對新形勢,白蒲鎮構建了“網格+代辦服務”服務隊伍,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在家中就能“辦好事”。
網格員用“鐵腳板”以每天至少兩小時的標準開展網格巡查,通過“群眾下單、黨員接單”“線上+線下”“代辦+現辦”的方式,向群眾提供低保申請、臨時救助、醫保繳費等9大類35小項代辦服務,讓群眾辦事實現了從“只跑一次”到“零次跑”的跨越。
與此同時,成立由黨員志愿者、網格員等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將空巢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涉邪人員列為重點對象,建立“一幫一”“多幫一”關愛小組,落實“周聯系、月上門、季慰問、隨時幫扶”制度,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問題,全力守護民生幸福。(李銳敏 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