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將至,縹緲峰下的水月塢里,綠油油的茶樹嫩芽吐露、層層疊疊,采茶人眼尖手勤,靈巧地將點點新綠攬入懷中。煮沸一壺山泉水,盞盞鮮綠的茶湯里,映出的是一張歲月沉淀、歷久彌新的蘇州文化名片。
3月18日,2023首屆中國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節將在太湖生態島縹緲峰山腳的水月塢拉開大幕。在這個碧螺春茶誕生的地方,《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正式發布,圍繞打造“生態綠茶第一品牌”這一目標,多維度發力,讓一葉碧螺春走上振興路。
文化振興:
【資料圖】
以水月塢茶文化園為起點,講好碧螺春故事
驅車駛過太湖大橋,沿著環島公路,朝著挺拔的縹緲峰而行,穿過一片片屋舍樹林,待見到古樸的水月寺后,路兩旁的山坡也變得蒼翠起來,這里便是碧螺春茶的發源地——水月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葉好茶。2023首屆中國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節“花落”水月塢,實至名歸: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茶圣”陸羽和詩僧皎然在水月寺旁采茶品茶,皎然作“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春泉”彰顯二人的悠然;
宋代,寺旁產的“小青茶”已是貢品,深受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喜愛,大詩人蘇舜欽評論“無礙泉香夸絕品,小青茶熟占魁元”;
清康熙帝南巡至蘇州,飽覽太湖的湖光山色后,見呈上的春茶卷曲如螺、碧綠如玉,遂將頗具市井氣息的“嚇煞人香”改名為“碧螺春”,并一直沿用至今。
水月寺四周交錯點綴著大量梨樹、枇杷、柑橘,花開時香氣襲人,茶樹長在其間吸其馥郁之氣,茶香格外芬芳。這樣的茶果復合系統,和傳統且細致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一起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碧螺春成為國家級“雙遺”珍寶。
這股清爽的茶香,氤氳了千年歷史,浸潤著豐富文化。可到了眼下,龍井、普洱已逐步走向全國,茶飲市場的“蛋糕”也正不斷擴大,碧螺春的市場份額卻止步不前,目標客戶中也鮮見年輕人的身影。
“在碧螺春誕生的‘搖籃’舉辦首屆茶文化節,進一步挖掘茶葉的文化屬性,讓更多人了解碧螺春的故事,從文化上實現碧螺春的振興。”在吳中農發集團董事長仉勇看來,當茶圣、古剎、古泉等熠熠生輝的文化元素在水月塢相遇,必將碰撞出更多火花,進一步擦亮碧螺春這塊“金字招牌”。
文化振興的著力點,自然是因地制宜開展的茶文旅融合發展。以舉辦茶文化節為契機,吳中農發集團將依托水月塢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建設中國(吳中)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園,高標準打造集洞庭山碧螺春茶炒制、展示、體驗、休閑于一體的茶文化中心,滿足當代都市人賞茶景、觀茶俗、品茶韻、養茶性的文化旅游需求。
仉勇介紹,隨著茶文化園二期工程的啟動推進,吳中農發集團還將把茶文化園的核心區放大到縹緲峰景區,并逐步將縹緲峰景區打造為中國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主題景區。
品牌振興:
國企引領“握指成拳”,聚資源提升影響力
茶季到了,客流來了,金庭鎮茶農秦阿姨早晨采青葉,傍晚炒茶,忙得不亦樂乎。但問起茶葉銷路,她卻焦慮起來:“靠自己擺攤吆喝,茶葉賣起來總是比較費勁,價格也上不去。”
十指伸出有長短,樹木瑯林有高低。像秦阿姨這樣茶農“單打獨斗”的銷售,在洞庭東山和西山都不是個例。除了零散農戶,在碧螺春的銷售賽道上,還有大型茶企、茶園、農業合作社等多類型市場主體。“百花齊放”的繁榮背后,卻顯現出洞庭山碧螺春在整體品牌化經營上的短板。
走好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振興之路,吳中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實踐。早在2002年,洞庭山碧螺春就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20年,洞庭山碧螺春被授予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杜絕了“山寨”產品的“搭便車”行為。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穩。
面對近年來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吳中“握指成拳”,按照“政府引導、國企引領、科技驅動、多方參與”的模式,由區級國資公司吳中農發集團牽頭,組建成立了吳中區碧螺春茶業有限公司,集聚整合全區茶農、茶園和茶企等資源,構建起“種質保護、原茶生產、精深加工、品牌賦能、市場銷售、茶旅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打造以“吳中”為主打品牌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并推出“嚇煞人香”“水月”“小青”等系列品牌以精準化匹配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在龍頭引領下,更多強化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建設的舉措提上了日程:一方面,攜手中國農業大學、蘇州市農業科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力量,多方共建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研究院;另一方面,參加中國茶葉經濟年會并召開洞庭山碧螺春茶專場推介會,積極承辦中國綠茶品牌大會并爭取永久落戶……在高頻次的“引進來”和“走出去”中,吳中正不斷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今年,吳中將繼續給洞庭山碧螺春上“戶口”。全區45家符合要求的企業預計將發放40萬枚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消費者掃描標志中的二維碼即可獲知驗證結果和相關茶葉生產企業情況,讓每一盒茶葉都能追溯源頭。
產業振興:
擘畫高質量發展藍圖,力爭躋身全國前三
從種茶,到制茶,再到售茶。放眼全國,每一個成熟茶品牌的背后,都離不開完整的現代化全產業鏈體系的支持。
隨著《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的發布,吳中將多維度、全方位推動碧螺春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這一中國名茶香飄世界擘畫了清晰藍圖:
茶樹良種選育是關鍵。洞庭群體小葉種是蘇州土生土長的茶樹品種,其獨特的花果香和優異的口感是洞庭山碧螺春茶最鮮明的特征。吳中區將持續完善洞庭群體小葉種資源庫,選育2至3種優良品系,建立優質種質資源圃,并在東山鎮和金庭鎮各創建1個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引導和扶持有需求的茶農更換優質品種。
茶園基地管護要科學。在大部分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園,看得見的是樹下一張張粘蟲黃板、一套套誘捕器和一盞盞殺蟲燈,看不見的則是土里的有機肥料。綠色防控舉措之外,吳中還將加快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科技的推廣應用,逐步實現全區茶園生產管理向數字化、精準化、標準化、可追溯化提升。
茶葉品質要經得起考驗。在高端洞庭山碧螺春茶以傳統碧螺春手工制茶技藝為主的基礎上,吳中將探索洞庭山碧螺春機械流水線生產,解決手工制茶“千人千鍋”品質不一的問題。同時,新設立的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研究院也將在主導品種選育、機械制茶技術參數等關鍵環節助力突破瓶頸。
立法保護讓茶產業行穩致遠。吳中區主動對接市人大、市政府,促成《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條例》年內落地。該條例也是蘇州首次對名優地產進行立法,聚焦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品種保護以及保護原生態茶果復合系統等做出新的探索,并深度賦能產業發展和行業監管。
產業振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為功。
通過三年行動方案實施,力爭到2025年年底,吳中將實現全區茶園總面積超5萬畝、產業產值超10億元,并出臺1部洞庭山碧螺春保護條例,建成1個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園、1家洞庭山碧螺春科研機構、2座碧螺春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培育3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將洞庭山碧螺春區域公共品牌價值提升至全國前三。(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陸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