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霓虹變幻,爐前炭火不熄,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相繼成形,油脂、水果……各種氣味在這里交匯、碰撞,交織出一個“美食江湖”。這里多的是晝伏夜出的“俠客”,他們用自己的手藝,款待無數饑腸轆轆、聞香而來的深夜來客。
(相關資料圖)
“乙類乙管”以來,各地夜市相繼恢復,最近,在南京下馬坊,每天夜間十點,幾十盞明度不一的燈光就陸續亮起。外焦里嫩的雞架、肥瘦相間的小肉串兒、成把的魷魚……高溫與沸騰,勾起人的口腹之欲,也連綴起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他今天是雞蛋炒飯,微辣、多加點飯。他不說我都知道”,小攤前,夏孝軍看到熟悉的老客人,一點不打磕巴地報出了他的老口味。緊接著,開鍋、放料、翻炒,1分半鐘,近60次顛勺后,老夏拎鍋、半蹲、傾倒、起身,幾秒時間里,一碗飯就被安排妥當。
這鍋飯,52歲的他已經炒了20多年。捱過生意冷清的三年,今年1月開始,老夏的小攤重新熱氣騰騰起來。生意好的時候,一包20斤左右的米,他能用掉三包,面條、河粉的用量也差不多。這些米面連同十來種配菜,每天都溫潤著上百人。
小攤上的“服務員”,是老夏攜手走過30年的妻子。點單、送餐……她撐起小攤的“半邊天”。
“10點多鐘的時候,這邊圍著幾十個人,你根本就記不住誰要吃什么”,為了記清楚各人的口味,秦敏想了個辦法:用黑色水筆在碗底備注“菜名”。同樣的方法,也被用到了外賣訂單上,秦敏在膠帶上寫下顧客的手機尾號,然后撕下來貼在包裝袋上。她說,這樣即使他們不能及時來取外賣,也可以憑著膠帶條順利找到自己的炒飯。
秦敏的微信里,存了五六百個備注名為數字串的“好友”,他們大多是附近高校學生的手機尾號。生意好的晚上,一卷三米長的膠帶會被用去將近兩米,這意味著,秦敏一晚要送四十單外賣。天氣多變的日子里,秦敏回來得稍微晚一些,就會讓老夏擔心不已:“刮風下雨,我心里面肯定會著急的。”
這小小的“深夜食堂”撫慰食客無數,但晝夜顛倒里,老夏和愛人的一日三餐,卻難以準時;每天五六個小時的站立,讓兩人都患上了腰肌勞損;頻繁的翻炒中,腱鞘炎也找上了老夏。但這門手藝,讓老夏感到踏實。一碗碗炒飯中,老夏在南京安居,兩個孩子也漸漸長大,相繼結婚生子。無數個夜晚的交集,也讓他和附近高校里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從開始炒飯到現在,他送走了最起碼20多屆學生。有時學生回來了,也不忘特意來找炒飯小攤,美美吃上一碗。對此,老夏說:“我們看他們就像看自己的小孩一樣。”
老夏身后不遠處,也有人為動物開出一方天地。00后金昭佳,是整個下馬坊夜市中,唯一售賣寵物零食的攤主。她入行的契機,源于她收養的兩個“毛孩子”:拉布拉多和靈緹。為了給它們提供健康的飲食,她開始自己做狗零食。清洗、切配、烘烤……一道道工序,都要親力親為。
成為狗狗的“配餐師”之前,小金是一名護士。離職、擺攤、養狗,每一個決定,都像家長口中的“叛逆孩子”,但罐子里的巧克力,只有嘗過才知道滋味。她說,現在輕松多了,一些狗狗家長的稱贊,也讓她感到開心。
總體而言,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熱鬧、自由,是擺攤吸引小金的地方。但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舊日里的騎摩托車的愛好,現在已經幾乎是一種奢侈。她說,她的理想是賺錢,帶兩只狗狗過上好日子。以后,她希望帶它們一起去云南、西藏等地“摩旅”。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小蘭 朱瑞 常澤昱 郭楠 史哲銘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