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煙火氣重歸江蘇大地。1—2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08.3億元,同比增長4.9%,比2022年12月加快4個百分點。
【資料圖】
數據顯示,批零住餐全面回暖,1—2月,全省限額以上批發業、零售業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7%、4.7%,比去年12月分別加快6.2個、0.4個百分點。
各地商圈的表現證實了這一點。在南京,今年以來,南京重點商圈客流量、營業額呈兩位數增長。“小店計劃”惠及10余萬家城市小店,全市消費市場已恢復并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我們使出渾身解數吸引消費者,例如2月中旬情人節,位于東南門廣場的粉紅熊美陳吸引大量過路人群打卡拍照,大屏告白也吸引眾多年輕客群參與。”中央商場相關人士說,1-2月中央商場客流已恢復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在河西商圈,華采天地最近兩個月客流和銷售整體同比去年上升約30%。位于夫子廟商圈的水游城1至2月份客流同比去年達到20%以上的增幅。1月至2月,城南商圈的雨花客廳客流同比上升近60%,銷售額同比上漲40%以上。去年,江寧商圈的景楓共調整189個品牌,引進144個新品牌,今年以來,又有Brompton Junction、OETZI等南京首店陸續登陸景楓中心,其中Brompton Junction做到了單日銷售額突破30萬元的成績。
在無錫,今年1—2月無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5%,高于全省水平。自2021年無錫打造“太湖購物節”這個城市消費IP,兩年來已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消費盛宴”。據統計,自“太湖購物節”品牌推出以來,針對零售、餐飲、家電、汽車等重點消費領域,全市已累計發放消費券2.5億元,撬動線下消費50億元以上,促進消費作用明顯。目前,2023“太湖購物節”于3月19日全面開啟,啟動總額超4000萬元的“太湖購物節”數字人民幣暨惠民消費券的發放。
餐飲業的復蘇是一大亮點。數據顯示,1至2月,全省餐飲業營業額同比增長11.3%,比去年12月大幅回升24.8個百分點。南京河西新開業的國金中心,一些餐飲品牌先行入駐。在網紅咖啡店Manner,點一杯咖啡需要等上半個小時。“自帶杯的話只需15元一杯,這樣的快樂誰懂?著實羨慕在國金上班的人,完全不用自己做咖啡了。店里還有戶外區,風景超級好。”消費者李小姐說。去揚州吃早茶?你可能需要天不亮去取號。“上上個雙休日,在揚州的趣園茶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什么叫排隊。務必早晨6點40分之前到,因為6點50分開始叫號。我6點30分到的時候,看到隊伍甩了好幾圈,保安還在不斷大喊讓后面的人別排了,已經沒號了。”消費者王佳云說。
值得一提的還有大宗消費的復蘇。著力穩住大宗消費,是江蘇促消費的重要舉措。開春以來,家電家裝市場消費回暖,呈現出健康化、高端化、套系化、前置化的消費趨勢。日前,京東五星電器、京東電器全國線下門店聯合百大家電、家居品牌開啟2023“家電家居生活節”,發放百億置家補貼。省家用電器協會會長、京東五星電器董事長潘一清表示,通過與消費者體驗共建,打造消費新場景。例如,商家聯手卡薩帝在線下門店打造衣物護理節,通過免費提供羽絨服、羊絨大衣、皮草等衣物的干洗服務促進消費者對干衣機的了解;針對換季衣櫥收納和冰箱收納需求,邀請專業整理收納師到店開展沙龍。此外春日踏青攝影課堂、24節氣美食之旅、還有生活節春季賞櫻等奇趣體驗都將豐富顧客的消費體驗,激發美好生活參與感。
“去年,我們這一塊整體銷售了150億元,但線上銷售確實是有所下滑的。今年頭兩個月,一個令人驚喜的事發生了,我們線上銷售的增幅達到了21%。這讓人對今年家電市場的復蘇充滿了信心。”海爾智家中國區海爾蘇寧經營公司總經理葉飛說。
記者還看到了消費升級的趨勢。在剛剛過去的海信“開門大吉”活動中,定制家電在蘇寧易購的銷售同比增長91%,其中容聲冰箱513徽墨錦憑借其高顏值、溫濕雙控、矢量雙變頻等特點廣受消費者的歡迎,銷售同比增長124.8%。“我們現在推的是‘整家定制’的理念,目前整個套系化家電的銷售占比提升了五個百分點。”蘇寧易購大家電行業線總裁陳風波說,“從市場調研看,套系化產品的整個需求占比已超過40%,一些頭部廚電品牌套系化產品的占比已超過30%。所以說,套系化的市場規模已經是一個千億級的一個大市場。”
據了解,全面落實“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的要求,全省已正式啟動“蘇新消費·春惠江蘇”系列活動。將累計開展1400余場消費促進活動,發放1.2億元惠民消費券及35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推出5項省級重點活動以及13個設區市“一市一主題”消費促進活動。在促進大宗消費方面,將舉辦“蘇新消費·汽車享購全省行”活動,發揮汽車在消費市場“頂梁柱”作用,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第二屆“蘇新消費·家電家裝嘉年華”巡回系列活動,利用100天時間,聯合品牌、工廠、銀行等各方資源,在全省分站式開展百億置家補貼行動,為消費者提供全場景家電家裝產品優惠促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