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到甘肅省酒泉市,有著2400多公里的距離,如果這不是一場跨越54年的找尋,董淑波和董淑萍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們會和一片戈壁灘產生聯(lián)系。而如今,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成了他們心中的牽掛,因為在這里埋葬的烈士中,有他們的叔叔董毓祥。
烈士侄兒董淑波、侄女董淑萍兄妹在開往陵園的火車窗口望著戈壁灘,思念著叔叔,相見的距離越來愈近
【資料圖】
“奶奶,我們找到叔叔了,您看見了么!叔叔我們來了,侄兒侄女今天終于找到您了,跟我們回家吧!”3月28日,董淑萍顫抖地跪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內董毓祥烈士墓碑前,撫摸著墓碑,滿含熱淚傾訴著思念之情。董淑波在一旁不斷地擦拭墓碑哽咽著說:“找到叔叔安心了。”在場的連云港市、贛榆區(qū)軍人事務部門工作人員集體向英雄鞠躬、默哀、致敬。
兄妹倆手捧著從家鄉(xiāng)帶來的故土,小心翼翼地灑在董毓祥烈士的墓碑上,并在陵園取走一捧土。“帶走一捧墓土,就是帶叔回贛榆老家了,讓他魂歸故里,也方便親人祭掃。叔叔犧牲時22歲。從奶奶那一輩,一直到我這一輩,一家三代人多年來一直在打聽叔叔的消息,現(xiàn)在,終于圓了心愿。”董淑萍說。
烈士侄兒董淑波、侄女董淑萍將從家鄉(xiāng)贛榆帶來的故土小心翼翼地灑在叔叔的墓地上
1947年8月,董毓祥出生于贛榆區(qū)海頭鎮(zhèn)海前村,1968年4月參軍,在原蘭州軍區(qū)某部服役,歷任班長、文書等職。1969年9月在一次國防施工中因公犧牲,被評為烈士。退伍老兵司彥南和董毓祥是同期入伍同在一個連隊的戰(zhàn)友,他回憶道:“新兵訓練結束后,他被選為連隊文書,工作期間因表現(xiàn)突出,被列為提干對象。下連隊后,他特別能吃苦,能戰(zhàn)斗,危險困難面前總是沖在第一個。”
董家一門兩代烈士。董毓祥的父親董作恕,生于1916年,是海前村骨干民兵,1947年6月隨解放軍北上,1947年8月在北渡黃河時,所乘坐的渡船被敵軍轟炸,光榮犧牲。董作恕犧牲后,妻子王緒珍獨自撫養(yǎng)年幼孩子,并大力支持二兒子董毓祥參軍報效祖國。
董毓祥犧牲后,烈士檔案記載安葬地點為甘肅省蘭州市躍進村清水里烈士陵園,但是家人聯(lián)系后并沒有找到。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幾十年家人一直苦苦尋找,始終沒有找到其具體安葬地點。
董毓祥究竟埋骨何處?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日益蒼老的王緒珍老人尋找兒子的愿望越發(fā)強烈,但始終杳無音訊。16年前,王緒珍老人在去世前緊緊拉住大兒子董毓福的手交代說:“一定要找到你弟弟啊!”其后,哥哥董毓福根據僅有的信息,不斷到處尋找,托戰(zhàn)友打聽,仍然沒有消息。
2021年7月,董淑波找到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希望能得到叔叔董毓祥的相關信息,找到叔叔的安葬地,了卻一家人的夙愿。“我們與山東濟南烈士陵園、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對接,并對當地烈士陵園烈士信息逐一比對,沒有比對成功,通過全國烈士褒揚系統(tǒng)比對也未成功。”贛榆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優(yōu)撫科科長汪幫亮說,后來聯(lián)系上了董毓祥的戰(zhàn)友司彥南,經他回憶,找到了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這條關鍵線索。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贛榆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立即聯(lián)系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最終確定董毓祥烈士安葬處。原來,董毓祥烈士檔案記載的是犧牲地點而不是安葬地點,而記載姓名為“董入祥”,且董毓祥烈士是先安葬后又遷移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內,陵園內墓碑姓名則是“董瑞祥”。經多方信息比對論證,除烈士名字三個字有一字之差外,入伍時間、犧牲時間、所在部隊、籍貫信息全都對得上。經烈士哥哥董毓福確認,“毓”“入”是輩分排行字,在家鄉(xiāng)話里同音,毓為正字,入為日常混用的簡寫字。
“得到這個消息后,我們第一時間通知兄妹倆,他們提出了要前往陵園祭掃的意愿。”汪幫亮說。于是,在該局工作人員聯(lián)系、協(xié)調下,今年清明節(jié)前陪同董淑波、董淑萍來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祭掃。
4月2日一早,董淑波和董淑萍帶著從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取回的墓土來到奶奶的墳前,一邊將泥土撒在墳旁,一邊說:“奶奶,俺們把叔叔帶回來了,輾轉這么多年,你們終于可以團聚了,您安息吧!”至此,董毓祥烈士的英魂終于回到故鄉(xiāng),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生死分離,終于穿越時空,在家鄉(xiāng)的墓碑前重圓。
“目前,我們已經幫助82名烈士找到了親屬。下一步,我們將持續(xù)把尋親活動走深走實,努力幫助更多烈士親屬實現(xiàn)心愿。”贛榆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維昊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趙芳/文 張琦/剪輯
通訊員 張南寧 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