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衣服不小心弄破了,到處都找不到裁縫店。”在揚州城區某金融機構工作的陳先生最近發愁,新買的一條運動褲因為煙頭不小心燙了個洞,扔掉可惜,想要補一下,又找不到地方。
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喜愛的衣飾、鞋、包出現瑕疵卻找不到地方修補,只能躺在衣櫥里。心生遺憾的同時,不少市民會想起,小時候街頭巷尾從事“小修小補”的工匠師傅們,不知從何時起淡出了人們視野。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要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記者從揚州市商務部門了解到,為加強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引導,推進便民生活圈規范化、便利化、品質化、智慧化建設,該市已出臺了《揚州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社區推薦和驗收考核標準》,按照“先行試點、中期評估、驗收考核”的程序組織實施,到2025年,全市將培育25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資料圖】
繪制15分鐘便民服務圈導視圖
一刻鐘,能做什么?
在雙橋社區,短短的一刻鐘能圈出幸福:離家百米的水果蔬菜店、飯后散步的公園、家門口的商業街、轉角可見的文化展、還有火爆抖音的“網紅店”……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在步行15分鐘左右的半徑范圍內,打造多業態集聚性社區服務圈,滿足居民各種日常生活需求——這,就是雙橋社區聚力打造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近日,雙橋社區整合轄區商圈、學校、企事業單位、沿街店鋪等多方資源,專門繪制成社區“15分鐘”便民服務圈導視圖。導視圖以賈莊小區為中心,公共交通站點、連鎖便利店、菜市場、醫療機構、酒店、黨群服務中心、學校、教育培訓機構等場所均在導視圖中,所有便民點的位置、距離、方向在一目了然。此外,還詳細標出了“5分鐘可達”“10鐘可達”“15分鐘可達”3個圈層。“可以說,居民步行15分鐘即可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體衛等基本服務。”雙橋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揚說。
“導視圖一目了然,我們的生活所需基本不用出這個大圈。”居住了近三十年的居民趙大爺贊揚道,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好在小區周邊生活所需應有盡有,十分便利。
“下一步,雙橋社區將繼續整合轄區金融、商業、教育等資源,組織動員轄區黨組織的300多名黨員,同時邀請快遞小哥等,組建便民服務黨建聯盟。”李揚介紹,一刻鐘服務圈將進一步完善各項便民服務設施,不斷提升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服務水平,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居民真正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為“小修小補”服務留空間
“剪褲腳5元,換拉鏈15元,換拉鏈頭5元……”在雙橋街道秋雨路北側的便民服務站里,58歲的戴鳳英坐在縫紉機前,腳踩踏板不停忙碌,留下一陣陣“嗒嗒嗒”聲……她在縫紉機桌子前掛著一塊白板,標明縫補價格。
“年輕時在服裝廠上班,下崗后就來到秋雨路做縫補,憑勞動和小技能賺點錢貼補家用,已經干了20年了。”戴鳳英告訴記者,一開始在路兩旁支把傘就開始做生意,由于占道經營,經常打“游擊戰”;后來社區專門搭建了便民服務站,邀請像她一樣的便民服務人員搬進來。
記者看到,秋雨路兩旁有多個便民服務站,涉及縫補、配鑰匙、磨刀、修鞋等10多個“門面”。
“幫助大家解決生活瑣事,我們也挺有成就感。”戴鳳英告訴記者,憑借精湛的手藝、熱情的態度、親民的價格,她的縫補小店在周邊還小有名氣。“有些老顧客特地從揚州大橋東跑過來找我換拉鏈呢!”談論間,戴鳳英的手依舊忙個不停。據她介紹,每天都會有二三十件衣服送到店里,有的是修拉鏈,有的是改腰身。
“‘小修小補’既給百姓生活帶來方便,也為這些群眾增加收入,同時也是城市“煙火氣”的一部分。”武塘社區黨委副書記黃罡告訴記者,前幾年在秋雨路整治過程中,社區黨委考慮到“小修小補”業態是百姓生活的剛需,但這些行業收入水平都不太高,從業者也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雖有一技之長,卻租不起店面,于是在路邊空地處統一規劃設計了現在的便民服務站,并且邀請他們免費進駐,進行統一管理。據介紹,這些觸手可及的便民服務,節省了老街坊們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提升了大家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記者了解到,在揚州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過程中,已明確將維修點、縫紉店等“小修小補”納入其中。“未來,我們還將不斷完善社區便民服務體系,精細織補社區功能,不斷創新探索社區治理服務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雙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通訊員 吳禹 呂民悅 記者 陳云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