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聚智創新,融見未來。4月21日上午,2023紫金網絡傳播創新峰會暨大運河文化傳播論壇在南京紫金山莊舉行,本次峰會以“運河千年 創融未來”為主題,共商大運河文化傳播之道,共繪新時代網絡傳播創新藍圖。
峰會現場
【資料圖】
“大運河和互聯網,有著共同的鮮明特征,那就是溝通與融合,合作與傳播。”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在峰會現場的致辭中表示,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是媒體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課題。
為此,鄭慶東就大運河文化傳播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主動推進傳播手段創新。做好大運河文化傳播工作,應當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網絡媒體應當充分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主動創新表達方式,有效提升融媒產品制作的精細度和傳播的針對性、觸達率。二是切實加快媒體深度融合。在大運河文化傳播上,網絡媒體應當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尤其是要在移動端精準發力,綜合運用圖文、視頻、云直播、全景VR等多樣態報道方式,立體化推出更多“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融媒作品,著力講述好運河故事、展現出運河形象、傳播好中國聲音。三是有效集聚宣傳報道合力。在大運河文化傳播上,要有效動員起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傳播合力。主流媒體要當好網上輿論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加強與第三方平臺、社交平臺的合作,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用好用足“千年運河”這個超級IP?網絡傳播在傳統文化傳承發揚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論壇發言環節結束后,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就這些問題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博物館本身就是傳播的載體,互聯網的賦能可以讓博物館的效能趨于無窮大?!饼徚急硎荆暇┎┪镌航陙矸浅W⒅噩F場傳播與網絡傳播相結合。尤其是后者,正在讓博物館的受眾變得日益廣泛。另一方面,博物館的愛好者也會自發地通過微信、微博等個人社交媒介將自己的參觀感受分享出去,更加放大了網絡傳播的作用。
立足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南京博物院正在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打造數字文化產品,從而讓文物“活”起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此外,不僅要讓文物‘活’起來,也要我們的受眾活躍起來?!饼徚家阅暇┎┪镌盒履昶陂g舉辦的“跨年知識大會”活動為例,通過網絡直播的傳播渠道,這場充滿互動性和參與性的活動,最終吸引了超1200萬觀眾的關注。
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
在展覽和呈現過程中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博物館不止南京博物院,在“以河為媒 以網為介”大運河主題圓桌論壇環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分享了該館所進行的有益嘗試。
“借助線上展覽以及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在受到越來越多觀眾和網友的喜愛。”鄭晶介紹道,目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均開設了官方賬號并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粉絲,“我們應當積極主動擁抱新媒體,用新穎的形式解讀大運河文化,讓各個年齡層次的受眾感受古運河時代魅力。”
“以河為媒 以網為介”大運河主題圓桌論壇
作為一座位于國家文化公園內的博物館,揚州中國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一直致力于解讀好、傳播好大運河文化。鄭晶介紹,博物館在諸多展覽架構中盡可能利用新媒體技術,從歷史、藝術、人文、自然、生態等方面全方位解讀中國大運河?!靶旅襟w時代,觀眾對博物館提出更多新需求,比如沉浸式、互動式的參觀方式。我們應當滿足觀眾的需求,讓大家在揚州大運河博物館體驗運河之美,感受運河與人民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
在此基礎上,鄭晶還表示,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將繼續充分了解年輕受眾喜好,讓博物館的自主傳播和年輕網民的自發宣傳形成雙向復流。“互聯網平臺是年輕人之所在,他們很喜歡這樣的社交網絡平臺,正在自發地宣傳大運河文化?!编嵕дf,“希望通過新媒體的表達、利用各個平臺,在大運河文化和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廣大網民中間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p>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
傳播好大運河文化不僅是博物館的使命,同時也是媒體的責任?!氨狈降倪\河早先由于缺水又幾乎沒有通航功能,所以大運河帶給我們的記憶是缺乏的、模糊的。作為媒體人,我們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要通過講述‘讓運河重回人們生活’,重拾運河記憶、把失去的美好找回來,讓運河變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眻A桌論壇環節,燕趙都市報總編輯龐超從媒體人的角度分享了傳播大運河文化的心得體會。
“我們應當用可以觸摸和感受的辦法找回歷史記憶,推動運河沿岸風貌保護、文旅深度融合等工作。”龐超舉例談道,目前燕趙都市和縱覽新聞正在謀劃河北“行走大運河”互動全媒體呈現項目,講述千年大運河沿岸發生的精彩故事,從新媒體視角全方位、互動式呈現展示河北運河文化,打造“行走大運河”融媒體宣傳品牌。“后期,這個項目將謀劃制作‘行走大運河’手繪觸發交互式地圖長卷,推出《千年運河 生生不息》系列微視頻,打造‘千問千尋大運河’智能互動展示系統,實現運河文化的數字化、場景化、交互化,讓過去的運河可親、可近、可見,讓今天的運河的可感、可觸、可存,讓未來的運河可期、可望,融入我們的生活、造福我們的未來!”
燕趙都市報總編輯龐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陸威/文 曹陽/視頻 吳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