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交匯點訊 蜿蜒的街巷、古樸的江南民居、精巧雅致的庭院……誰能想到,古城南京這段氤氳著歷史風情的街區,原本是老舊破敗的棚戶區。通過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片區實現了老舊城區的“逆生長”。4月2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小西湖片區,探訪老城保護令人耳目一新的路徑方法。
在小西湖片區外沿的馬道街旁,有幾處由老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館、甜品店,古舊中透著時尚與新潮,吸引了不少游客進屋落座。作為南京28個歷史風貌區之一,小西湖片區的改造一改過去老城區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突出以人為本,政府告別完全主導權,建設方、專家、居民等多方坐下來,協商著一起辦,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
“2015年相關部門謀劃小西湖片區改造的時候,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像以前一樣大拆大建,采取了適當的規模和合適的尺度進行修繕。”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黃潔講述道,“專家和居民們一起商量,最終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實施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改造模式,找到了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這樣一條保護的新路徑。”
方案商定之后,改造順利開展。在馬道街29號,施工方首先在維持老屋原有結構和樣貌的基礎上,利用鋼網對關鍵部位進行加固,相當于給磚房添上了一副“鋼骨骼”;堆草巷31號原本陰暗狹小的單間房里,不僅劃分出獨立的廚衛、臥室,還搭起了一個小小的復式閣樓,不僅讓使用面積翻了將近一番,也讓整個屋子灑進了更多溫暖的陽光。同時,整個片區設置了地下綜合管廊,所有的給排水、電、網絡、煤氣全部通過管廊接入居民家中。
“小西湖片區810戶居民,402戶選擇留下,騰出的空間引進精品民宿、餐飲、蟲文館、顧業亮大師工作室等新業態。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市民游客熱衷的網紅打卡地。”正如黃潔所言,如今小西湖片區相當數量的老屋改造已告一段落,原本發霉剝落的墻壁、亂成一團的私拉電線、斑駁腐朽的地板都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光潔的墻壁和現代簡約的裝潢。同一個小院里的老鄰居當中搬走了三戶,騰出來的三間房改造成了小西湖片區設計規劃師的工作室。這種別出心裁的“共生院落”,讓原住民與工作室在同一屋檐下,共做好鄰居。
老居民和老建筑、老街區一樣,既是歷史的饋贈,也是城市文化傳承的載體。“迭代更新”的小西湖片區如今已初現端倪,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和建筑風貌未曾改變,老城南原住民市井生活的煙火氣也得到了保留。“老城南是南京的根。要在城市改造更新中留住傳統、守住記憶,才能更好地讓歷史文脈得以延續、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黃潔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陸威/文 王悅謀/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