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排列的洋房別墅、依水而建的黿蕩小館,穿行蘇州鄉間,兼具現代感與鄉土味的村落各美其美……4月24日,“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蘇州,看江南水鄉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美麗畫卷。
(相關資料圖)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村民牢牢端穩飯碗
“東北有黑土地五常大米,蔣巷有黑土地老常大米!”4月24日,在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村民平道剛一早趕到地頭下田,手捧肥沃的黑土,查看播種情況,“今年3月剛剛播下水稻苗,盼著7、8月有好收成!”
蔣巷村地處常熟、昆山、太倉三市交界處,村域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00戶、900人。50多年前,蔣巷村還是一個泥墻草房、窮土惡水的偏僻窮鄉村,時任大隊書記的常德盛,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口號,帶領全村干部群眾艱苦創業,走出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的新農村發展之路。如今,樹木成行、溝渠成網,村集體1200畝田地建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以前吃不飽,為了高產,用的是化肥農藥。現在講品質,要綠色有機,不用化肥農藥的稻子,又好吃,又好看,多好!”蔣巷村村委會副主任王進明說,從高產農業轉向探索高效品質農業,蔣巷村把流轉給種田大戶的土地逐步流轉回村集體,由村級農場統一種植,實現專業化、集約化種植;實施“休耕還田”,一年種一季優質良種水稻,實行有機種植。
水稻產量低了,但品質好了,附加值高了。村黨委書記常德盛說,雖然每畝有機稻田的產量比之前的化肥稻少了300斤,但村自產品牌“蔣巷大米”市場價從每公斤6元漲到了20元,利潤翻了一番,“去年蔣巷村農業收入每畝地效益大約在2500元,今年要爭取農業產值向6000元靠攏,凈利3000元每畝地。”
錦繡江南,讓詩意鄉村入畫來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魚肥。”一首思吳江歌,令“莼鱸之思”成為懷念故鄉的代名詞,也令蘇州吳江成為文明遐邇的鱸鄉。作為“莼鱸文化”的發源地,偏居吳江一隅的黿蕩,直至兩三年前,依然泯然眾人。
如何做好黿蕩的鄉村振興文章?蘇州市吳江區委常委、汾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炳高說,必須要“對標世界級水準”來打造!黿蕩以農業旅游為發展方向,把錦繡江南的鄉野田園建設得更具水鄉的形態和氣息,成為了眾多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經過規劃與實施,環黿蕩美麗鄉村群,已經串珠成鏈,初具形態。集納吳越水鄉建筑元素的“黿蕩小館”,結合黿蕩周邊的生態本底,依水而建、因水生趣,逐漸成為網友喜愛的“網紅”打卡地。黿蕩西側的眾家蕩畔,二十幾棟農民自建房,與一棟棟粉墻黛瓦的建筑群錯落布局。這是汾湖高新區全力打造的示范區農文旅融合首發項目——“曲水善灣”。
“黿蕩十八村,圍蕩團團蹲,綠蔭四季春,村村民風淳。”如今,環黿蕩美麗鄉村群總占地面積22.19平方公里,環黿蕩湖展開布局,所轄元蕩村、東聯村、三好村、東秋村,個個已展現出天藍水綠、村凈景美的新氣象。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洪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