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姜堰,新材料產業加速“破圈”。坐落在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的泰州市新材料產業園熱火朝天,一派興旺景象——全國的鋼廠、地質鉆探、煤炭開采等行業領域企業所需的2000多種高溫耐火新材料產品10%來自這里。
今年頭四個月,該園區實現開票銷售20億元,同比提升了12%。這份亮眼的“成績單”透析出“當家”產品恢復“元氣”,起勢而進、聚勢而強、乘勢而上催生了新材料產業“后備箱經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起勢: 鏈式布局,靶向發力
新材料產業是姜堰區新裝備、新能源等七大產業集群的“后起之秀”。
姜堰區提出以“鏈式”思維助力新材料產業厚積薄發。同時頒布“鏈長制”實施意見,聚焦產業鏈圖譜、技術路徑圖譜、應用領域圖譜、區域分布圖譜。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打造新材料產業發展新高地。
新材料產業園地處姜堰區蔣垛鎮,作為第一責任主體部門,蔣垛鎮為產業園的長足發展甘做“帶刀侍衛”,疏理園區發展中的堵點,為園區解決用工等矛盾和問題20多條,引導企業搶訂單、忙生產,讓更多企業“跑”起來,主動出擊。
作為牽頭部門,姜堰區發改委專門制定“媽媽式”服務,以優惠政策和貼心服務,助推新材料產業爬坡過坎,穩進提升。同時將涉及13個部門27個科室的280多件辦理事項流程優化組合為18個環節,合力推動新材料產業向上而攀,向新而行。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園區內28家企業采用“線上+線下”等搶跑措施,搶得訂單從一億元到五億元不等,有的企業訂單已排到今年底。
聚勢:結盟聯姻,集群發展
“投資姜堰,更容易抱團取暖,共享客戶,更容易集中采購,降低成本。”泰州市錦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士敏一直忙碌不停,他不僅要經營自己的公司,還要為園區40家企業跑訂單。
“我是產業聯盟副盟長,有責任不讓進園的企業掉隊落伍。”吳士敏說。
他的話并不無道理,作為中國耐火行業協會常務理事,自從2016年來姜堰投資以來,開票銷售一年一個臺階,從當年的3000萬元到去年的近兩億元,他用人脈和產品“種草”中國市場,新材料產業園創立產業聯盟,園區企業選他當“副盟長”,當仁不讓。
抱團發展成了產業園最鮮明的成色和底色。相互補鏈、延鏈,共同叩開中國市場。億元企業泰州市旺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總包了國內一家鋼廠的滑動水口系列產品訂單,由于訂單量大,企業主動向同行分“蛋糕”,江蘇盛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從中分得2000萬元的訂單。“簽定一份合同,帶來一批產品,激活一群企業,園區就象一個大家庭,有難同當,有錢同賺。”董事長查新光直言不諱。
產業聯盟定期分析運行情況,共同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前幾年,受疫情影響,聯盟企業專門制定了集中采購原輔材料,集中送貨上門,從而減少了園區企業的運行成本,助力企業彎道超車。
產業聯盟還聘請3名產業領軍企業負責人為園區“編外”招商形象大使,僅這一塊就吸引盛耐、中孚、科博力等30多家企業在園區安家落戶。
乘勢:做強引擎,提升能級
為讓新材料產業加快擴大中國市場的“美麗版圖”和海外市場的“處女地”,姜堰區傾力打造新材料產業的能級和發展空間。
產業鏈聯盟市場鏈,園區6家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市場,新增國內5個市場,并與全球排名第三位的生產供應商奧鎂公司開展合作,拓展海外市場。供應鏈聯動生產鏈,與中耐材行協會、中國鋼鐵協會掛鉤,承辦信息發布和高端學術研究,在姜堰區召開原材料供應商春季年會。服務鏈聯合產業鏈,招引一家物流公司和3家商貿企業入駐園區,已有42家小規模納稅人企業配套服務園區。科技鏈聯姻人才鏈,組織園區企業赴武漢科技大學洽談,分別簽訂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等協議,已建成兩家研究生實踐基地、建成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工作站。招商鏈聯結項目鏈,組織園區企業赴蘇州、南通、上海、浙江、山東、福建等地對口招商,共招引高端新材料產業億元項目10個。
政企聯手“出海”拓市場。今年3月份,姜堰區招商團隊“出海”跑市場,搶訂單,拼發展。先后與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新材料企業巨頭、巨浪集團、阿格亞公司達成明確合作意向,為加速全區新材料產業迭代升級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