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村寄遞物流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
(相關資料圖)
快遞進村,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集體采寫
寫在前面
4月26日上午,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新橋社區居民陳國林一早就接到了快遞小哥的電話,他前天下單買的運動鞋已經送到村里的快遞點。“以前在網上買東西,還要騎車去集鎮取,現在快遞點就在‘家門口’,真是太方便了!”陳國林由衷感嘆道。
農村寄遞物流是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的重要渠道。我市高度重視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去年底專門印發《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立足全市實際,構建便捷通暢高效的市(縣、區)、鎮(街道)、村(農村社區)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此外,“提升農村地區寄遞物流服務水平、實現農村末端配送服務全覆蓋”“鞏固農村末端寄遞物流服務水平”還分別列入全市2022年度、2023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清單。
南京市郵政管理局介紹,目前,南京農村寄遞物流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物流進村,給農村帶來了什么?還有哪些梗阻亟待疏通?連日來,記者深入各涉農區進行探訪。
浦口區星甸街道王村村快遞點,墻上的標志體現了王村以西甜瓜為主的產業方向。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魯舒婷 攝
物流下沉
閑置房“變身”快遞點,“買買買”更方便
4月26日上午,走進南京浦口區星甸街道后圩村,一棟棟徽派建筑錯落有致。距離村委會不到500米處,坐落著一處聯排建筑,這里就是后圩村的“快遞點”。
浦口區星甸街道后圩村快遞點試運行,3排貨架擺滿了快遞。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魯舒婷 攝
記者走進屋內看到,3個白色貨架依次排列,每排貨架分為5層,一個個包裹擺放有序;墻壁上,“農村物流服務點 打通快遞下鄉‘最后一公里’”字樣格外顯眼。“來來來,大家聽我說啊,從現在開始,后圩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試運營,以后大家取快遞、寄快遞都不用出村啦!”該站點負責人朱正華說。
朱正華告訴記者,這間房子曾是疫情防控臨時隔離點。“全區著力加快補齊農村寄遞物流短板,我們在去年底開始籌備建設快遞點。”星甸街道建設科科長戴仕俊介紹,全街11個快遞點多是利用村委會、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的閑置房屋改造而成。
隨著一個個快遞點落成迎客,在南京,快遞點已成鄉村“標配”。其中,不少村里還有智能快遞柜。“您好,您的快遞到了……”日前,在南京江寧區秣陵街道周里村的一處智能快遞柜前,中通快遞小哥陳波正在挨個撥打收件人的電話。緊接著,他掃碼打開快遞柜存入包裹,并向收件人發送短信通知。
半小時后,村民陳尚陵來到智能快遞柜前,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點擊“一鍵開箱”后,順利取到了女兒給自己買的新衣服。“以前拿快遞都要騎車或者坐車到集鎮去取,非常不方便,特別是取大件,還要專門找車拖回來。現在好了,智能快遞柜就在我們身邊,操作也簡單,真是太方便了!”陳尚陵笑著告訴記者,要是碰到年紀大的老人不會操作手機,子女可以幫忙遠程在線開箱,完全不用擔心。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看到,不時有村民步行或者騎著電瓶車來取快遞。“目前快遞柜和‘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都有合作,日派件量5000單左右。”快遞柜運營方工作人員介紹,快遞柜超時未取不收取服務費,除了可以取件,還支持寄件功能。
“通過建設智能快遞柜等末端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物流配送效率,農村快遞配送時間由3天左右縮短至1.5—2天,物流時效提高50%以上,物流成本下降20%左右。”南京江寧區交通運輸局運輸管理科副科長錢佳駿介紹,該區布設的131個智能快遞柜覆蓋了所有行政村(社區),主要品牌快遞建制村直投率達100%。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農村客運班車頻次穩定、村村通的優勢,我市還探索推出“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農村社區”服務模式,開通“交郵融合”線路,讓包裹“坐”著公交車,“跑”進快遞點。目前已開通“交郵融合”線路11條,日均代運郵件近150件。
農貨出村
“家門口”坐上物流車,“賣賣賣”更省心
連日來,南京高淳區漆橋街道雙游村農民創業園里人聲鼎沸,冷鏈運輸車轟鳴進出,村民們騎著三輪車陸續把自家的早園竹、時令蔬菜等新鮮農副產品送來。“我最近基本上每天都來送貨,‘家門口’有了物流中心,再不用跑冤枉路去街道發貨了。”村民孔啟順說。
高淳區漆橋街道雙游農村物流服務中心。雙游村供圖
坐落在游子山腳下的雙游村生態優良,農戶多以種植養殖為主,可好產品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識”。前些年,農村電商風生水起,不少農戶搭上了“電商快車”,物流卻成了大問題。“由于個人散戶貨物量小且分散,沒有快遞公司愿意上門收件。就是有快遞上門,運費價格也很高。”雙游村黨總支副書記孔鳳財告訴記者,雙游村農村物流服務中心建成投運后,問題迎刃而解。
“物流中心覆蓋周邊十幾個村,即使淡季每天也至少發5000單,包括早園竹、草雞蛋在內的山貨紛紛進了城,行銷上海、杭州等地。”孔鳳財介紹,由于發貨量大,他們也有了議價權,“通過與快遞公司協商,每單價格比市場價要優惠40%—50%,極大減輕了村民的運費壓力,激發了大家投身電商的熱情。目前,全村共有500多名村民從事電商行業,預計農民創業園區今年總產值將突破1億元。”
快遞進村,不但帶火了雙游村的農副產品,也讓南京梁穆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楊俊心安了不少。楊俊和家人在南京六合竹鎮流轉山地種植板栗、山芋、西瓜,并在樹下養雞等,發展林下經濟。經過多年經營,他們種出的梁穆山板栗成功注冊地理標志商標,生產的生態農產品贏得市場青睞。為拓寬銷售渠道,他主動“觸電”,開設淘寶專賣店等,推動農產品上行。
“天天訂單不斷,也曾是我們‘甜蜜的煩惱’。”楊俊打趣說,由于此前快遞沒有進村,他每天都要把產品逐一打包好,再驅車送到鎮上的收件點,“一來一回最起碼要花1個多小時,來回成本拋去不算,地里的活耽誤了不少。”
六合區試點“交郵融合”,提速農村物流。圖為六合446路公交駕駛員(左)與快遞員交接包裹。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敬清 攝
六合446路公交試點成為“交郵融合”線路后,楊俊門店旁的公交站臺成了他發貨的“接駁站”。“門店工作人員根據訂單把貨打包好,直接放到回程的公交車上。公交車到達終點站的公共配送中心后,快遞小哥會主動接收,我就負責把產品做好就行。”楊俊告訴記者,前不久,他又流轉了200畝山地擴大生產經營,爭取讓更多的梁穆山板栗等小山貨坐著物流車飄香全國。
受益的還有后圩村螃蟹養殖戶邵玲。因為喜愛拍攝,邵玲總是把家中的蟹塘、父母養蟹場景、螃蟹捕撈、售賣的點點滴滴拍攝并發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臺,久而久之,便有客人詢問是否可以網上下單。“生意越來越好,線上下單數量占據全年銷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村里有了快遞點,我們從事生鮮電商的底氣更足了。”邵玲說。
暢通梗阻
資源共享,協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眼瞅著氣溫越來越高,南京六合金磁村村民朱愛方打算淘兩件夏裝,“網上買東西我可不敢任性,必須提前向客服問好寄哪家快遞,否則自己可能還要跑到集鎮上取。”朱愛方告訴記者,村里有快遞點也有快遞柜,但除了個別快遞送進村,其他只配送到街鎮。
依托小超市建立的六合區金磁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投運。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敬清 攝
盡管目前南京江寧智能快遞柜已實現農村所有社區(行政村)100%覆蓋,但記者走訪發現,每個快遞柜的“遭遇”不盡相同,多的地方一天派件量有近萬單,少的地方只有幾百單,“冷熱不均”現象較為明顯。某品牌快遞運營商告訴記者,個別村一天甚至只有1—2單,專門跑一趟也很費時間和精力,企業送件到村熱情不高。
一名不愿具名的快遞企業相關負責人坦言自己也有苦衷,“農村地域廣、包裹相對較少,送一件的收益連運輸成本都覆蓋不了,更不用說人工等綜合成本。”
自南京浦口區全面開展農村寄遞物流水平提升工作以來,南京浦口區交通運輸局綜合運輸科科長高偉不記得自己開了多少次協調會,每一次會議都讓他“疲憊不堪”。“太難了,協調不動。”高偉介紹,由于權限問題,區級相關部門無法對快遞企業進行直接管理,因此在溝通、資源協調等方面很吃力。
為此,南京浦口區交運局特意邀請第三方公司入駐并簽訂協議,由該公司統一將街道的快遞運往各個村(社區),并將要寄出的快遞送往街道配送中心。“目前的協議期是一年,我們還在觀望具體效果。”高偉說。
就如何打通農村物流下沉“最后一公里”,南京財經大學物流管理系副教授肖玉杰建議,加快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縣級公路客貨運站配套建設快遞作業設施,拓展鄉鎮客運站快遞中轉和寄遞服務功能,鼓勵企業采用共同配送、統一配送、集中配送、智能配送等模式,建設無人機起落點和包裹取放處,探索發展無人機配送。同時,擴大快遞與政郵、警郵、稅郵、醫郵合作范圍,融合電商銷售、網購、寄遞配送及繳費、充值、票務等平臺功能,滿足農村居民需求和城鎮化發展需要。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戰國認為,南京應進一步優化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延伸縣城到鎮村的快遞配送線路;探索智能、標準、專業的農村物流裝備;實現冷鏈設施與物流網絡的深度融合,激勵消費需求拉動冷鏈物流發展,嘗試“共享冷庫”數字化應用;推廣村級智能快遞柜和自提點建設,提升物流運輸效率和服務能力;加強試點“交郵融合”,鼓勵公交公司聯合郵政公司開展試點合作,打造新型農村物流服務模式。
記者了解到,此前,南京郵政已與順豐、圓通、申通、韻達等9家社會快遞簽訂“郵政快遞合作下鄉進村戰略框架協議”。2022年郵快合作范圍已覆蓋南京26個鄉鎮,覆蓋率達60%,2022年累計代收代投社會快遞約313萬件,進一步打通了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
南京市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南京將著手建設一批涉農板塊鎮(街)級寄遞物流公共配送中心,進一步完善農村郵政快遞業基礎設施。同時深化“交郵融合”,推動農村物流站場資源共享、運力資源共用,進一步拓展交郵融合客運站和示范線路,持續推動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服務鄉村振興。
記者 孫敬清 魯舒婷 杜瑩 王健 劉全民
通訊員 李燕杰 郭醒 黃巖 雷歡歡 孔越輝 宋端平 狄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