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夜幕降臨,海浪中泛起一陣陣藍色漣漪,宛如漫天繁星散落汪洋大海,如夢似幻……福建平潭又一次迎來了“大自然的饋贈”,這種難得一見的生態景觀被游客們稱為“藍眼淚”。
這是在福建平潭拍攝的“藍眼淚”。(念望舒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火出圈的“藍眼淚”究竟是啥?
“平潭‘藍眼淚’絕大部分是由夜光藻形成,它體內有熒光素酶和熒光素,當受到外界擾動時,熒光素會和氧氣發生反應,這個過程會釋放藍光。”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淳說,夜光藻無毒,對人體無害,且對環境沒有影響。
每到一年中的“藍眼淚”爆發期,便有無數人慕名前來觀看“藍眼淚”。過去,平潭“藍眼淚”未能被作為旅游資源開發,“養在深閨無人識”。隨著時間推移,它的神秘面紗正逐漸被揭開。
研究發現,夜光藻發光需要耗能,因此“藍眼淚”只能短暫出現,成為帶不走的自然奇觀。經過實驗,當“藍眼淚”從大海裝進瓶子后最多只能發光100秒左右。
記者好奇,全球這么多海邊城市,為何只有平潭的“藍眼淚”受到追捧?陳淳說,夜光藻在平潭外海廣泛分布,經潮汐、洋流作用在平潭近岸聚集,受益于閩江入海帶來的營養物質,能夠大量繁殖。
“藍眼淚”為何從自然現象變為旅游產品?
“藍眼淚”的走紅,源于一場美麗的邂逅。
平潭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念望舒告訴記者,2012年夏天,他和同事去平潭的一處海邊露營,偶然發現海水泛起了藍色光帶。第二天,他帶著相機拍照并把“藍眼淚”照片發到當地的報紙和網媒上,平潭“藍眼淚”由此走進大眾視野。
“男女老少,誰看到了都會沉醉。”平潭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林典瑩說,如今平潭攝影家協會有20多名攝影師在拍攝“藍眼淚”,并參加攝影比賽,舉辦“藍眼淚”專題網絡攝影展,通過絕美的視覺呈現讓外界了解“藍眼淚”。
記者注意到,每當“藍眼淚”爆發時,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和網絡主播實地拍攝,在線上直播間帶領網友足不出戶云上觀看“藍眼淚”。
“去年以來,‘藍眼淚’吸引了40多家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全網累計觀看量超500萬人次,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觀看‘藍眼淚’熱潮。”平潭綜合實驗區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郁川說。
數據顯示,去年4月至6月“藍眼淚”爆發期,平潭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3.04億元。
“藍眼淚”這一爆款IP是如何打造的?
“藍眼淚”受水溫、天氣、風向等因素影響,形成條件苛刻,可遇不可求。“有不少游客運氣不佳,來到平潭后未能如愿看到‘藍眼淚’。”平潭氣象局工作人員林彥婷說,2017年,對平潭“藍眼淚”做預報的想法在她心里萌生。
在歷史數據的基礎上,林彥婷和同事篩選出與“藍眼淚”關聯性較高的氣象因子,建立“藍眼淚”氣象條件預報模型,以此呈現“藍眼淚”爆發的概率。為了提高“藍眼淚”預報的準確性及科學性,去年5月,平潭首次試用浮游生物水下成像儀,在水下直觀監測夜光藻的數量變化。
通過多部門合作,一款名為“藍眼淚預報”項目上線。記者點開“暢游平潭”小程序發現,上面顯示著未來3天“藍眼淚”的爆發概率。
“藍眼淚”為媒,當地政府著力開發相關主題旅游產品,鼓勵旅游從業者引入“藍眼淚”相關項目,研發“藍眼淚”文創產品,全力打造“藍眼淚”品牌IP。
在咔溜嵐島國際青年旅舍,多間客房由“藍眼淚”元素打造;位于北港村的“海螢·畫舍”,讓游客現場體驗創作“藍眼淚”丙烯畫……“我們通過文創產品宣傳本地美景和文化的同時,還為大家提供旅游咨詢服務。”平潭咔溜幫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薛華福說。
“我們圍繞‘藍眼淚’推出觀星夜游、實景演藝、主題研學等特色業態產品,指引IP形象升級,助力平潭國際旅游島全方位開拓國內市場、走向海外市場。”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吳運平說。(記者周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