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無錫的博物館圈又新添兩位朋友:靈山博物館和梅里遺址博物館。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備案博物館64家,人均擁有博物館數量全省第一,為8.4萬人/館。今年的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這也是無錫博物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博物館開始“不走尋常路”
如今的博物館形式多樣,在無錫有無錫博物院、江陰市博物館、宜興市博物館這樣的綜合大館;也有闔閭城遺址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這種被網友稱為“最神秘”的博物館;文藝青年最愛打卡的則是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無錫蘇珈美術館、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另外,一些私人的、有趣的、小眾的博物館躋身為“新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個“五一”假期,將無錫的美食博物館送上了各平臺的“熱搜”,很多網友感慨,博物館也開始“不走尋常路”了。如大悅城的意大利面包博物館,中午12點才開始營業,整個店以黑色調為主,“在門口看一眼,有歐式博物館的感覺?!痹谂抨牭却膶W生小秋表示。當進入面包博物館,琳瑯滿目的各類甜品面包,數量最高記錄可達到50種,相比之下確實達到了“博物館”的級別?!澳艹悦朗?、能拍視頻、還有漂亮的寫真照片,這個店滿足了下午茶的所有需求?!睙o錫美食博主小旭說。
同樣火爆的還有落地西水東商業街區的N多壽司博物館,全透明的玻璃小屋亮眼吸睛,已經成為西水東的地標性建筑。步入其間,入目便是一堵壽司墻,陳列著數百個壽司品種,參觀者可以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壽司制作過程和壽司文化。N多壽司在博物館中還推出了抱枕、餐具、衣服等周邊文創產品,讓游客不但能走進來,還能坐下來。
“很多美食店、小飾品店,都喜歡用‘博物館’來命名,是營銷的一種手法,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有品質的店落戶無錫,美食類博物館更具持續性,好吃大家就會一直來。”某綜合體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
在今年初召開的無錫兩會中,無錫市政協委員倪程赟提出,可以在古鎮古街中給錫菜建個博物館,讓市民了解鄉土人文,向游客推廣無錫味道。在倪程赟的構想中,博物館除了館藏陳列,還能設置菜品制作、食材加工等體驗項目,依托錫菜老字號,研發主題文化宴、主題餐廳、主題旅游線路,推動錫菜老字號發展與時俱進。
在無錫,私人博物館也不在少數,如位于無錫影都的谷事會里,藏著一個皇冠開瓶器個人博物館,來自76個國家的2700枚皇冠開瓶器匯聚于此,收藏背后的故事更是豐富多彩。谷事會創辦者許曉帆表示,開瓶器早已不單純是一種工具,而是蘊含著各種文化的藝術品。
正成為年輕人的“心靈棲所”
“只要來聽一次講解,你就會知道,逛博物館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2017年,剛生完孩子的丹丹成了無錫博物院志愿者團隊中的一員,負責向觀眾進行展覽講解。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這個群體,80后漸漸成為主力,90后也在增加,這些年輕力量的注入,讓博物館的講解風格更為時尚,也讓觀展體驗變得更加有趣?!皡⒂^展覽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成群結隊搭伴來的大學生,節假日周邊城市來的年輕人,甚至是茶余飯后約會的情侶,都讓展廳更加熱鬧而充盈,這自然對布展和講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丹丹感覺到,無錫的很多展覽都在推陳出新,特別是布展方式上,屢屢突破傳統,場景布置也更貼合當代審美,“博物館的建筑風格、場館的布置本身也是大家參觀打卡的一個方面?!?/p>
數據顯示,無錫博物館游客中,近六成是女性,年齡集中在30歲至45歲,占比超60%。其中,親子客群超四成。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無錫博物院打造了一場聚焦藝術與健康的美育活動,邀請“90后”藝術療愈專家王忠升帶領嘉賓們在繪畫中傾聽內在的聲音,刷新了博物館定義的公共藝術活動。無錫博物院開放部副主任談菁介紹,“當代年輕人內心壓力很難釋放,希望博物館可以在這方面承載更多的功能,成為一個延伸的療愈空間?!?/p>
文博游持續升溫 “逛博物館”蔚然成風
當下,文博游已成為不少游客的假日出行必選,“逛博物館”蔚然成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在攜程平臺上預訂量最高的景區類目中,博物館展覽館超過動物園、主題公園,從去年第四名躍升至第一名。從博物館展覽館的門票訂單占比來看,每10位從攜程預訂景區門票的游客中,就有超過1位預約了文博游。
無錫博物院、中國泥人博物館、闔閭城遺址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等,成為今年以來搜索最多的博物館。記者從攜程平臺相關負責人處獲悉,2023年無錫博物館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了2倍。
“文博游的熱度,也讓我們在思考,超越景點式的到此一游,還能主動做些什么?”談菁說。不難發現,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體驗,各地博物館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例如,故宮博物院策劃的“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為游客講“活”了一段元、明、清3代民族關系史;上海博物館推出“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完整呈現了從文藝復興至19世紀后印象派400余年的歐洲美術史。在無錫,“來試人間第二泉”特展在疫情期間達到了25萬人流量,和無錫博物院之前的展覽相比,在參觀人數上形成了質的飛躍。這一特展在場景布置上可謂一步一景,隨便找一個角度就能拍出寫真的效果。開幕時,在展廳里有點茶表演,還有穿著年代服飾的工作人員給觀眾送上點心、飲品,行走其間頗有穿越之感。配合展覽還相繼推出了文創產品和研學交流,這些“展覽+”都讓這場展覽的內涵得以深度挖掘?!巴ㄟ^展覽讓大家記住博物院,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展廳,來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在談菁看來,將展覽和活動相配合,這種展覽的延伸和配套將是未來博物館吸引回頭客的關鍵。
以周末為時間節點進行看展活動,成為了看展社交的一個契機,也帶動了城市的旅游線路。
江南大學教授莊若江表示,年輕群體的加入為文博游注入了新動能,“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館”受到市場青睞,良性循環下相繼推出看展式社交、“博物館+音樂雅集”、“看展+演藝”等活動,也體現出博物館發展更多的可能性和持續性。(陳鈺潔 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