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云 周杰 車佳 部分圖片由徐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臧新河畔,數千棵高大的櫸樹郁郁蔥蔥;駱馬湖邊,翠綠的水杉、茂盛的菖蒲、盛開的睡蓮盡顯層次之美;瓦窯鎮袁林村小馬場組,“石楠紅”“粉黛粉”與“櫸樹綠”移步換景。日前,全省春季造林綠化現場推進會在江蘇徐州新沂召開,現場觀摩新沂市綠化示范點,研究部署科學綠化高質量發展。
充分挖掘潛力,搶抓有利時機,截至4月28日,徐州今年春季造林面積達4.6萬畝,新建、改造提升綠美村莊41個,新建、更新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42萬畝。省下達各項任務基本或超額完成,森林覆蓋率持續領先。
(資料圖)
多彩美
春夏之交,綠滿彭城。滿目蔥翠之間,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連翹給這片綠色增添了幾分靈動。今年春季的植樹造林中,徐州進一步推進“三化”(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樹種培育,開展“管理質量年”活動。
徐州邳州市在運河鎮大新莊、廟山等社區栽植娜塔櫟、紅楓等樹種280余畝,在新河鎮新河村、袁場湖村栽植紅葉石楠、櫸樹、紅松等樹種200余畝,將給市民呈現一個多彩的秋天。
沛縣結合采煤塌陷地治理,對黃河故道沿線綠化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從粗獷型林業向精細型林業轉型,高標準建設1.5公里紅楓大道、120畝黃泛區防風固沙試驗林,打造了以鄉土樹種為主的240畝育苗基地。
新沂市對徐連高速、新揚高速、268省道、308縣道等主干道兩側1000米范圍內的農田林網實施改造提升,共補植櫸樹、柳樹、紅葉石楠、無絮楊等適生樹種4萬余株。
今年春天,徐州全市共培育珍貴與彩色樹種336萬株。
驕人的成績離不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徐州不斷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開辟了11個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科普講座、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等活動精彩紛呈,義務植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植樹節期間,全市3萬多人參與義務植樹,栽植苗木6萬余株,為美麗徐州建設再添新“綠”。
村莊美
房前屋后姹紫嫣紅,千米長的林間小道曲徑通幽,紅色的石楠與綠色的櫸樹相映成趣。5月18日,全省春季造林綠化現場推進會與會人員來到新沂市瓦窯鎮袁林村,不由得嘖嘖稱贊。
近年來,袁林村依托小馬場三面環水的區位優勢,努力打造宜居綠美村莊。整治村莊環境,清理公共空間,圍繞村莊道路及河道、空閑地栽植綠化苗木7700余株,新建休閑游園3000平方米。
今年,該村又開始創建省級綠美村莊,見縫插綠、應綠盡綠,新植千余棵薄殼山核桃、海棠等樹木和5000余平方米綠籬,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郁郁蔥蔥的櫸園和銀杏林、溫馨浪漫的粉黛谷、熱情奔放的紅葉石楠林,營造出各具特色的四季景觀。
徐州全市500多個綠美村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豐縣大沙河鎮宗集村在規劃中融入了楚韻漢風和果園文化;邳州市官湖鎮授賢村建造了4.89公頃的小微濕地。在綠美村莊建設中,徐州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生態旅游規劃、河湖景觀提升工程等納入規劃,實行“多規合一”,實現生態效益、景觀效果和休閑功能有機統一,綠化、美化和文化有機結合。
今年起,江蘇省啟動實施綠美村莊211提升工程,徐州選取有實施意愿、有綠化空間、有特色亮點、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村莊申報作為擬建任務,確保綠美村莊建設“提質量、出精品、創特色”。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提升村莊綠化品位,形成布局均衡、富有層次的村莊綠化系統,使村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生態美
筆直的水杉、裊娜的垂柳、盛開的睡蓮將初夏的駱馬湖畔裝扮得更加迷人。很難想象,這里是駱馬湖退圩還湖排泥場,兩年前還堆滿黑色的泥巴。
2021年,新沂市駱馬湖退圩還湖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完成,開挖出1450萬立方米土方,在駱馬湖沿岸就近堆放形成了6個排泥場,面積達4500畝。新沂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決定將排泥場全部用于植樹造林,提升駱馬湖沿線生態環境質量。
經過專家規劃設計,排泥場造林工程營造三季有花、常年有綠、多層次、多色彩、多功能生態景色,形成樹種多樣、季相變化豐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近自然生態森林景觀。樹種選擇烏桕、水杉等耐水濕高大鄉土喬木,搭配油菜、二月蘭地面草花,臨水區域選擇菖蒲、睡蓮、美人蕉、水鳶等水生植物,形成多元化、貼近自然的森林群落。2022年完成造林面積2200畝,今年又造林1200畝,累計栽植各類喬木31萬余株,播撒地被草種2800余畝。待明年綠化工程全部完成后,將成為集水源涵養、生態防護、景觀美化、休閑游憩等功能為一體的濱湖生態修復林及全省“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保護修復”高標準示范區域。
林業生態修復是徐州生態修復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徐州市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徐州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為主線,安排山體、水體、林地、農田、采煤塌陷地五大類生態修復重點項目84項,計劃總投資224.8億元。
近年來,徐州不斷推進大運河景觀文化帶生態網絡、黃河故道沙區兩側防護綠帶建設及河湖沿岸林業生態提升,成功探索了利用采煤塌陷地栽植適生、耐水樹種。改造山林林相1.6萬畝,促進側柏純林生態演替,著力提升山林生態。
一張圖
“造林用地落實越來越難、能夠造林的地方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新造林成本高,全省林木覆蓋率上升壓力巨大。”全省春季造林綠化現場推進會直指目前造林綠化面臨的困境。
在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深挖潛力,拓展造林空間?徐州全面排查區域內宜造林空間,科學開展適宜性評估,努力挖掘荒山荒地、沿邊隙地等造林綠化潛力,做好任務上圖管理。
去年12月,徐州將主要造林綠化任務分解量化下發到各縣(市、區)。各地按照“圖上找空間—現場去摸排—落地再上圖”的要求,依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組織現場排查宜造林空間,迅速形成一鎮一張圖、一張工程量清單。特別是新沂市,采取“掛圖作戰”和“腳下挖潛”相結合的方式挖掘造林綠化空間,實施精準造林,走出了一條科學綠化的新途徑,在全省科學綠化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我們探索了‘在圖上找空間、到腳下挖潛力’的成功范例。”徐州市林業局四級調研員李全勝介紹,這個春天,全市四旁(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植樹達到475萬株。下一步,將繼續深入實地,向溝渠路道、農田林網、村莊內外找空間。
“這次會議之所以在徐州召開,主要是因為近年來徐州市全域造林面積和凈增造林面積在全省遙遙領先,為全省國土綠化工作挑了大梁、作出了重要貢獻。徐州市在國土綠化方面迎難而上的精神、想方設法挖潛增綠的做法和惠及民生的成效值得全省學習。”江蘇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臣在推進會上對徐州持續造林的力度、創新舉措及取得的造林實績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