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丹頂鶴、灰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各自排成獨特隊形,在廣袤的灘涂上空自由飛翔,與海風和潮水交相輝映,演繹了一幅美麗的濕地畫卷……
這里是位于江蘇沿海中部,涉及鹽城沿海6個縣(市、區)濱海濕地,重點保護以丹頂鶴為代表的濕地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鹽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護獨特生態資源,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征途中,交上了一份有熱情、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答卷。
保護優先,讓生態“家底”更加厚實
(相關資料圖)
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47260公頃,記錄有各類動植物2567種,高等植物712種,各類動物185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8種(鳥類2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1種(鳥類74種),有17個物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每年有近400~600只丹頂鶴在這里越冬,有2000多萬只候鳥遷飛經過,近百萬只鳥類在保護區棲息,素來享有東部沿海“國家重要濕地基因庫”之稱。
好生態的背后得益于堅守保護優先,以推進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抓手,促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保護區以系統理念搭建生態框架,實施管護能力提升行動,探索建立“一中心四體系”的管護模式,形成核心區全封閉管理,緩沖區和實驗區地方政府守土有責,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區群眾廣泛參與的“大保護”格局,為鹽城在黃海之濱建起一道生態屏障。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實現生態修復優化,通過退養還灘、生態補水、污染控制和綜合整治等措施,科學合理地穩步實施濕地修復項目,修復面積達31萬多畝。射陽鹽場一號水庫退漁還濕區、大豐四卯酉海域退漁還濕區、中實驗區增水控葦(蒲)工程、中實驗區堿蓬濕地生境改造、基于完整生物鏈構建的濕地恢復項目等修復區域成果喜人,成為生物多樣性高度富集區域。
持續開展保護區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演替研究等一批研究課題實現突破;扎實推進智慧保護區綜合管理平臺建設,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傳輸網絡和信息智能處理展示平臺;鹽城濱海鳥類多樣性監測評估項目、鹽城海岸侵淤監測項目、鹽城濕地生態保護特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棲息地恢復科技示范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鳥類視頻監控智能識別系統開發在全國保護區中處于領先地位。越冬地丹頂鶴人工種群繁育連續4年取得突破,人工種群數量由2016年的100只增長到2022年的192只,編制出臺了《越冬地丹頂鶴人工馴養繁殖技術標準》。
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色發展
綠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底色,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保護區堅持以“兩山理論”引領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實施生態旅游振興行動,以國際視角打造世遺品牌。實施旅游區改造提升工程,生態旅游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游客體驗感實現蝶變。形成以黃海灘涂為基礎、丹頂鶴為載體、烈士精神為指引的獨特自然科普教育品牌,先后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學校(基地)、濕地學校、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
實施社區共管共贏行動,以創新思維形成工作合力。牽頭召開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聯席會議,與沿海六縣(市、區)簽訂管理目標責任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管理體系。建立社區生態巡護崗,實現區內生態巡護網格化管理,探索社區共建共管新機制。在緩沖區租賃土地開展“候鳥友好”型水稻田試驗項目,建立社區單位共研共管機制。探索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均衡發展新路徑,創新綠色產業轉型新模式。
實施宣傳質效提升行動,以生態思想建設宣傳陣地。在央視舉辦的“秘境之眼”精彩影像評選活動中,保護區拍攝的勺嘴鷸短片得到近22.5萬人次點贊,榮獲全國一等獎,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讓丹頂鶴在網絡“翱翔”,聯合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平臺共同開展“鶴寶誕生記”“鶴寶成長記”等網絡慢直播,期間有20多家媒體持續關注報道,全國1.1億多人次觀看、評論。
實施自然教育傳播行動,以初心使命創辦綠色營地。鹽城珍禽保護區自然教育和研學活動發展迅猛,推出的“觀鳥識花賞自然”研學活動,獲得梁希科普活動獎;編制出版的《鹽城市濕地科普教育活動手冊》,成為鹽城市首套黃海濕地科普校本教材,獲梁希科普獎作品類一等獎。開展中小學濕地科普知識大賽,在校園播撒珍愛濕地、保護自然的種子。
實施衛士精神傳承行動,以人文情懷塑造紅色基地。保護區構建了革命紅色與生態綠色交相輝映的生態保護教育基地,徐秀娟烈士被江蘇省林業局推廣為全省林業系統學習典型,在徐秀娟精神的感召下,每年有數十萬的訪客從徐秀娟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精神中汲取力量,鼓舞斗志。
擦亮黃海濕地金字招牌,釋放生態紅利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導下,保護區始終堅持大生態發展戰略,不斷擦亮生態底色金字招牌,釋放生態紅利,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目前,這里的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監測取得實效。”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綜合科學考察,他們每年開展鳥類、大氣、水文、水質、土壤、海岸侵淤等各類監測10余次,2022年首次觀測記錄到蓑羽鶴,區內記錄鳥類達418種,其中鶴類7種。
保護區生態價值更加凸現。先后成為國家級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合作伙伴關系”成員、國際重要濕地、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成員,201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這也是我國第一處、世界第二塊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地。同時,工作成效得到彰顯。先后榮獲“全國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總支”“江蘇省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鹽城市申遺突出貢獻獎”等20多項表彰獎勵。
生態衛士隊伍日益壯大。保護區有104名企事業干部職工和500多名黃海濕地志愿者組成的“生態衛士”隊伍。孕育出一批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鹽城市首屆生態衛士”等榮譽的生態衛士;涌現出一批榮獲“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講解大賽”二等獎、優秀獎、“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三等獎、“黃海濕地申遺先進個人”等榮譽的工作模范;展現出一批榮獲“梁希科技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淮海科學技術科技創新一等獎”等榮譽的科研工作者。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動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保護區管理處黨組書記王甫同出語鏗鏘,他表示保護區將切實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勇立潮頭、奮力前行,以不負時代、不負年華的豪情,以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擔當,在拼搏中堅定信心,從實踐中汲取力量,用理想和激情在美麗濕地上繪就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貢獻保護區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