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徐春暉 強慧娟)5月25日上午,“生物多樣性之美——‘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網上主題宣傳“行走江蘇濕地城市”采訪團來到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長鶴鳴,萬鳥棲居,濕地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讓保護區展現出勃勃生機。
1986年,徐秀娟攜帶兩枚鶴卵自黑龍江南下鹽城,成為鹽城珍禽保護區第一任鶴場場長,正式開啟了鹽城人工孵育丹頂鶴的歷程。37年來,一代代馴鶴人在濕地灘涂與鶴相伴,摸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丹頂鶴人工飼養繁殖技術體系。現在,每年有600余只丹頂鶴在此越冬,最多時曾記錄有1128只。自2017年首次在核心區內發現兩對丹頂鶴野外孵化成功后,保護區已連續7年發現丹頂鶴野外繁殖的跡象。
在丹頂鶴救護繁育中心,十余只丹頂鶴從籠中飛出,展開潔白的羽翼,在空中盤旋,鶴鳴聲綿長。草地上,保育員模仿“鶴鳴”呼喚群鶴,還有“鶴夫妻倆”在“愛巢”內翩翩起舞。“自4月18日起,今年已有30只小鶴出殼,還有20枚卵正在孵化,繼2018年來連續5年創最好成績,有望再破紀錄。”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鳥類研究中心主任陳衛華說,“今年我們還首次把一對人工繁育的成年丹頂鶴放到野外,已經開始孵化,這樣第二代就可以遷飛。”下一步,研究中心的工作是繁育出更多的丹頂鶴,為丹頂鶴的野化放歸創造條件,推動丹頂鶴的野生種群復壯。
鹽城珍禽保護區為淤積淤長型海岸帶,擁有多樣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其中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這里是全球九大鳥類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棲息地,每年有2000多萬只候鳥遷飛經過,近百萬只鳥類在保護區棲息,素有東部沿海“國家重要濕地基因庫”之稱。
登上濕地內的觀景臺,蘆葦和堿蓬郁郁蔥蔥,隨風搖曳,飛鳥掠過湖面,泛起漣漪。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資源調查與監測科科長高志東正在用望遠鏡進行調查監測。“我們積極引入環志及衛星跟蹤、雷達探鳥、無人機與高空攝像頭監測等新技術,定期開展鳥類、大氣、水文、水質、土壤、海岸侵淤等各類監測,為日常管理和修復提供數據參考。”
近年來,保護區基于自然的解決辦法,實施生態修復優化行動,通過實施增水控葦(蒲)工程、堿蓬濕地生境改造、高潮位棲息地營造等濕地恢復工程有效改善鳥類棲息環境,讓濕地生態系統得以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在2022年的綜合科學考察中,區內新增物種超過百種,累計鳥類達到421種,一級保護鳥類28種,二級保護鳥類80種。
(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